
猶言微賤之臣。 宋 陸遊 《雜興以貧堅志士節病長高人情為韻》之一:“區區牛馬走,齷齪蟣蝨臣。” 明 宋濂 《太乙玄徵記》:“下土蟣蝨臣,不自料得接休光,以沐浴神化,亦既幸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屈悔翁》:“降将豺狼性,孤臣蟣蝨臣。”亦省稱“ 蟣臣 ”。 清 顧炎武 《孝陵圖》詩:“下國有蟣臣,一年再奔赴。” 清 黃景仁 《元日大雪》詩:“蟣臣稱賀孰為達,亦感鼓鑄隨鴻鑪。”
“虮虱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該詞由“虮虱”(虱卵或寄生蟲,象征卑賤微小)和“臣”(下屬)組成,形容地位卑微、能力不足的臣子或下屬,帶有貶義色彩。
詞源背景
“虮”指虱卵,“虱”為寄生蟲,兩者均象征低賤。古代文獻如陸遊《雜興》中“區區牛馬走,齷齪蟣蝨臣”即用此詞自嘲身份卑微。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或文學語境,既可描述實際官職低微者(如宋濂自稱“下土蟣蝨臣”),也可比喻無能的下級人員。
部分資料(如)稱其表示“忠誠”,但該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且與主流釋義相悖,應為誤讀。
建議參考高權威來源(如、4、5)獲取更準确信息,低權威網頁需謹慎甄别。
《虮虱臣》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下面将為你解釋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意思:《虮虱臣》意為“小惡臣”。形容某些地位卑微但心懷不軌、作惡多端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虮虱臣》由“虍”、“示”、“臣”三個部首組成。拆分筆畫為12畫。
來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秋水》一篇,其中記載了郭司馬虮、程司馬虱這兩個名人。他們都是罪愆之臣,因此在後來的時代,“虮虱臣”成為貶低犯罪、心術不正之人的俗稱。
繁體:《虮虱臣》的繁體寫作「蟣蠝臣」。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虮虱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書法風格,可以寫作「蟣螈臣」、「蟣譔臣」或者「虮蚳臣」等等。
例句:
他原本是一個低級官員,卻通過勾結貪官污吏,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一個地區的虮虱臣。
組詞:虮虱臣茅,虮虱衆,虮虱腐敗。
近義詞:惡棍、奸邪、歹徒。
反義詞:清廉、廉潔。
希望以上的解釋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虮虱臣》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