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儆戒的意思、儆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儆戒的解釋

[warn] 告誡人使注意改正缺點錯誤

詳細解釋

警戒;戒備;戒懼。《書·大禹谟》:“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于逸,罔淫于樂。”《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 宋 司馬光 《進<古文孝經指解>表》:“府庫者祖宗之府庫,不可以賞非其功;法令者祖宗之法令,不可以罰非其罪:慎之重之,益自儆戒。” 明 張居正 《宵夜勤政》詩:“世泰何曾忘儆戒,年豐猶自念寒飢。”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希望你留着不死,把我兄弟的故事傳播出去,使天下後世的人曉得有我兄弟這樣一位英雄,也使天下後世的暴君污吏知道儆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儆戒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儆”和“戒”兩個語素構成。《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通過警示使人戒備、警覺”,強調以事例或言語提醒他人避免過失。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警示性言論或曆史教訓的總結。

從構詞角度看,“儆”本義為使人警醒,《說文解字》釋作“戒也”;“戒”則指防備、警惕,《玉篇》注解為“慎也”。二者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語義結構,既包含警示行為,又強調預防目的。例如《尚書·大禹谟》載“儆戒無虞”,即通過警示消除潛在隱患。

在用法特征上,儆戒常與“以史為鑒”“懲前毖後”等短語搭配使用,多用于公文、政論及曆史文獻。其近義詞包括“警戒”“戒備”,但語義側重不同:“警戒”強調防備狀态,“戒備”側重物質準備,而“儆戒”更突出警示的教化功能。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3. 顧野王《玉篇》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
  4. 《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儆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告誡、警示使人注意改正錯誤或防備潛在危險,強調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保持警覺。例如《書經·大禹谟》中的“儆戒無虞”,即提醒人們不可因暫時平安而放松戒備。

  2. 古典文獻中的體現
    該詞常見于古籍,如《三國志》提到“儆戒未然”,意為提前防範未發生的禍患;司馬光在奏表中亦用“益自儆戒”強調自我警示的重要性。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對危險、風險或不良行為的警惕狀态,如“萬衆儆戒”“以儆效尤”等表達。現代漢語中也可用于正式場合的勸誡,如官方文告中的“毋忘儆戒”。

  4. 同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警戒”“戒備”,反義詞則為“褒嘉”(表示嘉獎)。

該詞融合了“警示”與“防備”雙重含義,既有對錯誤的糾正意圖,也包含對潛在危機的預防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拜路塵赤磷赤衷春谷楚相大諾登陟殿後雕饬對聯二稅非謀風靡雲湧軋空頭戈楯公諸同好刮擦灌溉規格化海鳥航程黑心眼子荷帙皇號黃蔑講旅輯本機耕站踖踖謹惠倦煩鐍閉鴡鸠氏開制考究爛飯露節廬冢賣務場铓刃媒保沒折至難事丕祚情舊瓊編上載伸要誓書鐵券飔厲索米素水體順違條巫祝相腳頭饷款銷勢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