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rn] 告誡人使注意改正缺點錯誤
警戒;戒備;戒懼。《書·大禹谟》:“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遊于逸,罔淫于樂。”《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 宋 司馬光 《進<古文孝經指解>表》:“府庫者祖宗之府庫,不可以賞非其功;法令者祖宗之法令,不可以罰非其罪:慎之重之,益自儆戒。” 明 張居正 《宵夜勤政》詩:“世泰何曾忘儆戒,年豐猶自念寒飢。”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希望你留着不死,把我兄弟的故事傳播出去,使天下後世的人曉得有我兄弟這樣一位英雄,也使天下後世的暴君污吏知道儆戒。”
“儆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指通過告誡、警示使人注意改正錯誤或防備潛在危險,強調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保持警覺。例如《書經·大禹谟》中的“儆戒無虞”,即提醒人們不可因暫時平安而放松戒備。
古典文獻中的體現
該詞常見于古籍,如《三國志》提到“儆戒未然”,意為提前防範未發生的禍患;司馬光在奏表中亦用“益自儆戒”強調自我警示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對危險、風險或不良行為的警惕狀态,如“萬衆儆戒”“以儆效尤”等表達。現代漢語中也可用于正式場合的勸誡,如官方文告中的“毋忘儆戒”。
同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包括“警戒”“戒備”,反義詞則為“褒嘉”(表示嘉獎)。
該詞融合了“警示”與“防備”雙重含義,既有對錯誤的糾正意圖,也包含對潛在危機的預防态度。
儆戒(jǐng jiè)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警惕、戒備和警告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它常用來形容通過警示、提醒、勸誡等手段使人們警覺并防止出現某種危險或錯誤的行為。
儆戒的拆分部首是人,由“亻”和“戈”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亻”部首占3畫,“戈”部首占8畫。
儆戒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左傳·昭公六年》:“儆戒失說,亡其身。”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儆戒采用的是繁體字形,即「警戒」,其中「警」字由「言」和「敬」組成,含有警惕的意思,而「戒」字和現代相同。
在古代,儆戒的寫法多樣,常被寫成「競戒」、「勁戒」等形式,并且被用作雙音字;其中「競戒」強調競争和戒備的含義,而「勁戒」則意味着力量和警覺。
1. 在面對新冠疫情時,我們應該保持儆戒,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2. 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是通過儆戒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
警戒、警覺、警示、警惕、戒備、警報
警惕、警覺、戒備、警戒
放松、忽視、掉以輕心、寬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