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lightening remarks] 敬辭,見解獨到不同凡響的議論
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史記·張釋之列傳》
(1).縱談,縱論。《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诽,為亢而已矣。”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高論 堯 舜 之道,不忍 桀 紂 之性。” 宋 蘇轼 《荀卿論》:“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 清 劉大櫆 《祭邵公文》:“餘足在門,公履倒趿。高論一世,縱橫酒榼。”
(2).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議論。《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文帝 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 司馬貞 索隱:“卑,下也。欲令且卑下其志,無甚高談論,但令依時事,無説古遠也。”《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元年》:“ 孔公緒 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并無軍旅之才,臨鋒決敵,非公之儔也。” 魯迅 《且介亭雜文·答曹聚仁先生信》:“但是現在的有些文章覺得不少是‘高論’,文章雖好,能說而不能行。”
(3).見解高明的議論。常用以稱對方的言論的敬辭。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遯》:“聖化之盛,誠如高論。” 唐 李白 《大鵬賦》:“吐峥嶸之高論,開浩蕩之奇言。” 田北湖 《與某生論韓文書》:“承示高論,實獲我心。”
“高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三類,具體解釋如下:
縱談縱論
指廣泛而深入地談論,帶有自由發揮的特點。如《莊子·刻意》中“高論怨诽,為亢而已矣”即表達對世俗的批判性讨論。
高談闊論或不切實際的議論
含貶義,指脫離實際的空泛言論。例如《史記》記載漢文帝曾對張釋之說:“卑之,毋甚高論”,意在提醒其建議應務實可行。
見解高明的議論(敬辭)
常用作敬語,表示對他人的言論表示欽佩。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誠如高論”即屬此類用法。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既可表達對深刻見解的贊賞,也可暗諷空泛之談。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日常口語使用較少。
《高論》是一個由高和論兩個字組成的詞彙,意指高度的演講或讨論。它常被用來形容一種言辭高雅、思想豐富、觀點獨到的演講或讨論。
《高論》的第一個字是“高”,它的部首是“高”字頭,并由10畫組成;第二個字是“論”,它的部首是“言”字旁,并由6畫組成。
《高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用于形容古代儒家學者的辯論和讨論方式。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表達了對一種高水平、高品質讨論的期望和贊美。
在繁體字中,“高論”分别寫作“高論”,保留了其原始的意義和拼寫方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高”字的古體形狀更加簡化,由兩個豎直的長線和一個橫線組成;“論”字的古體形狀則更加複雜,由更多的筆畫組成。
1. 他的演講準備充分,語調優雅,真是一場高論。
2. 這個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高論,來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高質量、高明、高層次、高智商。
高見、名言、大智若愚。
低俗、庸俗、淺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