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垂釣。《列子·湯問》:“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
(2).投棄釣具。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此 甯子 商歌之秋,而 呂望 所以投綸而逝也。” 趙幼文 校注:“投,棄也。”
投綸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本義指垂釣時投擲釣線的動作。《漢語大詞典》釋為"抛下釣絲",其構詞法屬于動賓結構,"投"表抛擲,"綸"特指釣絲。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采綠》"之子于釣,言綸之繩"的注疏文獻,鄭玄箋注稱"釣竿謂之綸,投綸水中"。
在引申層面,投綸被賦予歸隱田園的象征意義。宋代詩人陸遊在《秋晚寓歎》中寫道"投綸溪鳥伴,曝藥谷雲飛",此處既實寫垂釣場景,又暗含退隱山林的志趣。明代《骈雅·釋器》明确記載:"釣緍謂之投綸",佐證其作為專業漁具術語的規範性用法。
該詞存在兩個主要異文形态:一作"投竿",見《莊子·外物》"投竿東海";二作"投輪",屬同音假借現象。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文學創作,形容閑適的隱居生活,如錢鐘書《圍城》描寫"他整日投綸溪畔,不複問人間事"的隱士形象。
“投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u lú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垂釣
指放下釣線進行釣魚的動作。例如《列子·湯問》中描述:“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即強調垂釣時專注的狀态。
投棄釣具
意為丢棄釣魚工具,引申為放棄某種行為或志向。如三國時期曹植在《七啟》中寫道:“呂望所以投綸而逝也”,暗指呂尚(姜子牙)棄漁從政的故事。
部分資料(如)提到“投綸”可比喻“尋求幫助或投靠他人”,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典)的解釋。
邊遊部送塵外垂落除陌錢春液存省當仁不讓大繇得令定規董督二缶鐘惑發覆感傷供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冠歲瑰詞軌據海外扶餘紅色毀熸互讓金不換精剛驚醒濟險駿厖肯綮科雉涼厚連續光譜撂台淪喪馬爾代夫慢憧漫狂甿郊面紅耳赤密谛冥佑民隸能那拼鬥評論員破口大駡權奸鋭景如今失粘使賢任能樞戶飼養蘇俄韬戈偃武外愚内智仙鄉銷孔笑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