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垂釣。《列子·湯問》:“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
(2).投棄釣具。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此 甯子 商歌之秋,而 呂望 所以投綸而逝也。” 趙幼文 校注:“投,棄也。”
“投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óu lú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垂釣
指放下釣線進行釣魚的動作。例如《列子·湯問》中描述:“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即強調垂釣時專注的狀态。
投棄釣具
意為丢棄釣魚工具,引申為放棄某種行為或志向。如三國時期曹植在《七啟》中寫道:“呂望所以投綸而逝也”,暗指呂尚(姜子牙)棄漁從政的故事。
部分資料(如)提到“投綸”可比喻“尋求幫助或投靠他人”,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典)的解釋。
《投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通常表示一個人向他人尋求幫助或咨詢。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在困難或挑戰面前,向有經驗或能力的人尋求幫助或指導。
《投綸》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手部和纟部。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纟部表示與紡織品相關的意義。它有14個筆畫。
《投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左傳·宣公十五年》一書中,有一句:“勿投綸於圉者。”這裡的“投綸”指的是向謀士尋求策略。後來,這個詞就逐漸被用來表示向他人尋求幫助或意見。
《投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投綸」。
古時候《投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它的上半部分采用“手”字的寫法,下半部分則是“纟”字左右各附加一個“工”字旁,并在“手”字的旁邊加上一個小點,表示手中持有線繩。整個字形更加複雜,與現代略有差異。
1. 他遇到了難題,決定投綸于師長尋求意見。
2. 面對未知,他不猶豫地投綸于專家。
投綸者、投綸求教、投綸一掬
讨教、請教、尋求指導
獨斷、自行其是、獨斷專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