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屍骨未寒。指人剛死不久。《三國演義》第五四回:“中年喪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議親。”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然吾父骨肉未寒,乘兇追呼,未免太甚。”
“骨肉未寒”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指親人剛去世不久,字面意為“遺體尚未冷卻”,比喻時間極短,常用于強調逝者離世後相關事務尚未處理或情感未平複的狀态。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特點
四、近義與反義
五、例句解析
《三國演義》例句:“中年喪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議親。”
此處通過“骨肉未寒”凸顯劉備喪妻後的悲痛與倫理考量,拒絕立即續弦的合理性。
提示: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書面或曆史語境中。若需更豐富的例句或演變考據,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骨肉未寒》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傳說故事和曆史典故中,它形象地描述了親人的離去和殘酷的現實。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親人剛剛去世或離開,而他還沒有徹底忘記或適應這一事實。這個詞彙的拆分部首是《骨》和《肉》。
《骨肉未寒》的拆分部首是“骨”和“肉”,其中“骨”屬于左邊部首,而“肉”屬于右邊部首。這個詞的總共有14個筆劃。“骨”這個字有8個筆畫,而“肉”這個字有6個筆畫。
《骨肉未寒》的繁體形式為「骨肉未寒」。
在古代的漢字中,「骨肉未寒」的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骨肉未寒》的例句:
《骨肉未寒》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骨肉未寒》的近義詞是《血濃于水》,意思是以血緣關系為主的親密之情。反義詞則沒有一個明确的詞彙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