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駁犀的意思、駁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駁犀的解釋

亦作“駮犀”。斑犀。《東漢觀記·陳遵傳》:“ 陳遵 破 匈奴 ,詔賜駮犀劍。” 吳樹平 校注:“駮犀劍三字原誤作‘駭犀劍’, 姚 本作‘駮犀劍’, 陳禹謨 刻本《書鈔》同……駮犀劍,即以斑犀為裝飾的劍。此條《編珠》卷二引作‘ 光武 賜 陳導 駭犀劍’,《禦覽》卷三四二引作‘ 光武 有駭犀之劍,以賜 陳遵 ’,所引皆有訛誤。”《後漢書·馮鲂傳》:“帝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劍、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賢 注:“以班犀飾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駁犀"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應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駁"本義指馬毛色不純,《說文解字》釋為"馬色不純",引申為混雜、不純粹。"犀"特指犀牛,《爾雅·釋獸》記載"犀似豕",在先秦典籍中多指犀牛皮甲或犀角制品。二字組合後,"駁犀"最初指帶有斑駁紋理的犀角材質,唐代《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官員腰帶裝飾"以金、玉、犀、銀、鍮石、銅、鐵為飾,犀以代角,駁犀為貴",此處特指帶有特殊紋路的珍貴犀角。

二、文化衍生義 在工藝美術領域,該詞引申為特定裝飾技法。宋代《雲麓漫鈔》記載:"犀帶,惟有着色斑駁者為上品,謂之駁犀",指通過染色工藝在犀角表面形成仿天然紋理的裝飾效果。明清時期更發展出"剔犀"工藝,即用不同色漆交替髹塗後雕琢出雲紋等圖案,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剔犀雲紋方盒即為典型實例。

三、材質特性 古代工匠特别重視犀角的天然紋理,明代《格古要論》詳述辨犀要領:"通犀,角有紋如雲,夜視有光;斑犀,色暗無花,惟帶黃黑斑者為駁犀"。這種帶有斑駁紋路的犀角因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在禮器制作中備受推崇,尤以制作朝服帶銙為尊。

網絡擴展解釋

“駁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用例

  1. 裝飾名貴器物:
    東漢文獻記載,光武帝曾賜予大臣“駁犀劍”,即以斑犀裝飾的劍,象征身份尊貴。
  2. 文獻記載:
    • 《後漢書·馮鲂傳》提到“賜駁犀具劍”,李賢注:“以班犀飾劍也。”
    • 《東漢觀記·陳遵傳》也有類似記載,但部分版本存在傳抄訛誤。

三、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東漢觀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卬然白糖包橘豹貓寶塔糖北馬卑怯邊險避馬賓筵骖鸾操剌赤剝剝甸粟鬥衡耳界風痱鳳侶光斯欣後遺症化馳華崧蝴蝶鉸會垓劍腹饴脣交角交嬗醮享極樂鳥京倉大使盡如人意客窗兩政鱗鴻梨幹溜浄貿售每當目録蝻蝗内含排批辔策千推萬阻竅生生沙禽深處深解守車私兄弟太狂生檀粉坦謾推立托咎晚路婉娩鮮浄鹹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