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爨下餘的意思、爨下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爨下餘的解釋

謂竈下燒殘的良木。典出《後漢書·蔡邕傳》:“ 吳 人有燒桐以爨者, 邕 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後以“爨下餘”比喻幸免于難的良材。 唐 韓愈 《題木居士》詩:“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爨下餘”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爨”“下”“餘”三字組合而成。從構詞法分析,“爨”本義指竈台或炊事活動,《說文解字》釋為“齊謂之炊爨”;“下”表示位置或狀态;“餘”則為剩餘之義。三字連用特指竈膛内未燃盡的柴薪殘餘,後引申為廢棄無用之物。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清代考據學派文獻,《日知錄》卷十七曾載“爨下之餘,雖焦猶可辨”,指代竈膛灰燼中尚存形态的焦木。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比喻性語境,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文獻考據時,用“爨下餘”形容古籍中殘存的珍貴片段。

詞義演變過程中衍生出兩層内涵:其一指具體實物,即燃燒不完全的薪炭殘餘;其二具抽象象征,喻指看似無用卻蘊含價值的遺存。這種語義雙關性使其在文學創作中具有特殊表現力,如當代作家汪曾祺在《食事》中借“爨下餘溫”描寫民間竈火文化。

網絡擴展解釋

“爨下餘”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讀音為cuàn xià yú,字面意為“竈下燒殘的良木”,比喻幸免于難的珍貴事物或人才。


典故出處

出自《後漢書·蔡邕傳》:吳地有人用桐木燒火做飯,蔡邕聽到木材燃燒時的爆裂聲,判斷這是良木,便取出制成琴,果然音色極美。後來以“爨下餘”代指險些被毀但最終得以保全的珍貴材料或人才。


延伸用法

  1. 文學比喻:多用于詩文,如唐代韓愈《題木居士》中“遇賞還同爨下餘”,借指未被賞識的賢才。
  2. 與“溝中斷”對比:常與“溝中斷”(比喻被遺棄的廢物)對舉,強調事物價值的偶然性,如“為神讵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

其他解釋争議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剩飯”,但此說法與權威史料記載的典故不符,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以曆史出處為準。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或蔡邕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觐拔木便信孛孛博厚逋耗不羨蟾宮扳桂茶引沉不住氣除庑颠番墊料房苑飛潛逢見鳳将雛敷棻負譏恭畏管朗歸忌鍋駝機豪少闳眇壞話嘩噪奬砺角鐵交印架屋疊床傑牙秔飯精銀九華山據守渴羗狯險狼餐虎咽量能練行留苦明火執械農機具旁批牽羊擔酒全程卻勾三良臣身年審擇私務田連仟伯微潮微缺文竿顯煥仙宅小寝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