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爨下餘的意思、爨下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爨下餘的解釋

謂竈下燒殘的良木。典出《後漢書·蔡邕傳》:“ 吳 人有燒桐以爨者, 邕 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後以“爨下餘”比喻幸免于難的良材。 唐 韓愈 《題木居士》詩:“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爨下餘”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讀音為cuàn xià yú,字面意為“竈下燒殘的良木”,比喻幸免于難的珍貴事物或人才。


典故出處

出自《後漢書·蔡邕傳》:吳地有人用桐木燒火做飯,蔡邕聽到木材燃燒時的爆裂聲,判斷這是良木,便取出制成琴,果然音色極美。後來以“爨下餘”代指險些被毀但最終得以保全的珍貴材料或人才。


延伸用法

  1. 文學比喻:多用于詩文,如唐代韓愈《題木居士》中“遇賞還同爨下餘”,借指未被賞識的賢才。
  2. 與“溝中斷”對比:常與“溝中斷”(比喻被遺棄的廢物)對舉,強調事物價值的偶然性,如“為神讵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餘”。

其他解釋争議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剩飯”,但此說法與權威史料記載的典故不符,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建議以曆史出處為準。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或蔡邕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爨下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吃過飯之後剩下的餘食。它的拆分部首是火和下,并且有11個筆畫。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中。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爨下餘」。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明确的記錄。以下是一個使用《爨下餘》的例句:我那天吃飯太多了,晚上宵夜的時候還吃了一些爨下餘。一些與《爨下餘》相關的組詞包括「剩餘」「食物殘餘」「剩飯剩菜」等。其近義詞可以有「剩飯」「剩菜」「剩餘的食物」等。至于反義詞,可以有「食物充足」「無剩餘」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