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大涅槃經·德五品》:“觀身如篋,地水火風,四大毒蛇。”謂人身由“四大”假合而成,如四大毒蛇共居一篋。後因以“畫篋蛇”喻虛幻易壞的人身。 南朝 梁 庾肩吾 《八關齋夜賦四城門·第三賦韻東城門病》:“長縈畫篋蛇,不值仙人鹿。”
“畫箧蛇”是一個源自佛教經典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佛教哲學中關于人體本質的隱喻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出自《大涅槃經·德五品》中的經文:“觀身如箧,地水火風,四大毒蛇。” 這裡的“箧”指箱子,“四大”即佛教理論中構成物質世界的四種元素——地、水、火、風。經文将人體比作一個裝着四條毒蛇的箱子,強調人身由“四大”暫時聚合而成,本質虛幻且易逝。
本義與引申義
文學與語言應用
該詞在古代詩詞中有所體現,如南北朝詩人庾肩吾在《第三賦韻東城門病》中寫道:“長萦畫箧蛇,不值仙人鹿。” 此處通過“畫箧蛇”暗喻病中身體的脆弱,與“仙人鹿”象征的長生形成對比,強化了生命短暫的意境。
現代理解
現代語境下,“畫箧蛇”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作為佛教哲學概念的具象化表達,提醒人們超脫對肉身的執着,關注精神層面的修行。
若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四大”理論或相關詩詞用例,可參考《大涅槃經》原典及南北朝佛教文學研究文獻。
《畫箧蛇》是一個由3個字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書畫才華非常出衆。
《畫箧蛇》的三個字分别由「丿」、「竹」和「虍」組成,它們的部首分别是「丨」、「竹」和「虍」。
它們的筆畫分别是1畫、6畫和10畫。
《畫箧蛇》這個詞來源于《漢書·藝文志》中的一篇文章,該文章記載了名匠朱博對于畫蛇的故事。有一次,他向座間客出籠一條神态逼真的畫蛇,傍邊的一位也是著名的畫家王羲之驚歎道:“這條畫蛇真是蛇中之蛇!”使得朱博受到了極高的贊譽。從此以後,人們就用「畫箧蛇」來形容卓越的書畫才華。
繁體字中《畫箧蛇》的寫法為「畫箧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畫箧蛇》的古代寫法為「畵箧蛇」。
他的繪畫和書法都非常出衆,真可謂是一隻《畫箧蛇》。
- 書畫:指繪畫和書法的綜合名詞。
- 才華:指在某個領域具備出衆能力和才智。
- 畫蛇添足:指做了多餘或無益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才子佳人、文人墨客、藝術大師
平庸無能、無功而返、無所作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