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孟郊 《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謂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後因稱平時無準備而事急時倉猝張羅為“臨時抱佛腳”。 宋 劉攽 《中山詩話》:“ 王丞相 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王 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詩一句。’客亦曰:‘急則抱佛腳是俗諺全語。’” 明 張誼 《宦遊紀聞·抱佛免罪》:“ 雲南 之南一番國,其俗尚釋教,人有犯罪應誅者,其國主捕之,其人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腳、知悔過,願削髮為僧,不敢蹈前非,主許之,竟貰其罪,遂髡髮環耳,披禪衣、守禪教,故其國人為僧者多。常有人入中國,皆自稱番僧,而莫知其故。俗諺雲:‘閒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蓋本諸此。”《鏡花緣》第十六回:“不瞞二位大賢説,這叫作‘臨時抱佛腳’,也是我們讀書人通病,何況他們孤陋寡聞的 * 哩。” 胡適 《廬山遊記》:“ 夢旦 帶有 吳炜 的《廬山志》,共十五卷,我借來翻看。這也是臨時抱佛腳的工作。” 丁玲 《母親》三:“我小的時候,也隻鬼畫桃符的畫了一下子,後來就全都丢了,說女人們學來沒用。前幾天才又臨時抱佛腳,找了一本帖,發了一枝羊毫筆,手都打戰呢。”
“臨時抱佛腳”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該成語既反映了傳統文化中“未雨綢缪”的價值觀,也揭示了人性中常見的僥幸心理。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正式場合或褒義描述。
《臨時抱佛腳》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在緊急關頭或危機時刻,臨時去求助或尋求幫助。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指在遇到困難時,臨時轉向求助宗教或其他權威力量。
拆分《臨時抱佛腳》這個成語的部首可以分為:
丨(丶)-丷 (八, 勹) - 亻 - 丶 人
這個成語的總共有6個筆畫。
《臨時抱佛腳》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在佛教傳統中,抱佛腳是指在人遭遇艱難險阻之時,迅速尋求佛祖的庇佑和保佑。
繁體字的臨時抱佛腳為「臨時抱佛腳」。
古時候,臨時抱佛腳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是相同的。
他平時從來不關心公益事業,隻在災難來臨時才臨時抱佛腳,這實在是太虛僞了。
臨時抱佛腳沒有與之相關的常用組詞。
近義詞可以用“臨危受命”或“臨機應變”來表示。
反義詞可以用“堅守崗位”或“迎難而上”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