赪桐的意思、赪桐的詳細解釋
赪桐的解釋
落葉灌木。葉大花豔,色紅如火,可供觀賞。又名貞桐花、百日紅、狀元紅。 宋 陸遊 《思政堂東軒偶題》詩:“喚起十年 閩 嶺夢,赬桐花畔見紅蕉。”自注:“赬桐, 嘉州 謂之百日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海桐》﹝集解﹞引 陳翥 《桐譜》:“赬桐,身青,葉圓大而長。高三四尺,便有花成朶而繁,紅色如火,為夏秋榮觀。”
詞語分解
- 赪的解釋 赪 (赬) ē 紅色:赪面(臉紅)。赪顔(臉紅)。 筆畫數:; 部首:赤; 筆順編號:
- 桐的解釋 桐 ó 〔泡( 〔梧桐〕見“ 乷 )桐〕落葉喬木,葉大,開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梧”。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赪桐(讀音:chēng tóng)是一種具有觀賞和藥用價值的植物,其名稱與形态特征、文化寓意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與别名
- 字義解析:“赪”在古漢語中意為紅色(),因該植物花色豔麗如火,葉片形似桐樹,故得名“赪桐”。
- 别名:狀元紅、百日紅、貞桐花、荷包花等(),均與其花期長、花色紅豔或葉形特征相關。
二、形态特征與分布
- 外觀:落葉灌木,株高1.5-4米,小枝四棱形,葉心形,長8-35厘米,葉緣有疏齒;花序為紅色或白色圓錐狀聚傘花序,核果藍黑色()。
- 花果期:5月至11月開花,果期延續至次年1月()。
- 分布:主要産于中國南方(江蘇、浙江等地),印度、孟加拉等國也有分布()。
三、藥用價值
- 根:祛風利濕、散瘀消腫,用于風濕骨痛、跌打損傷()。
- 葉:解毒排膿,外敷可治疔瘡疖腫()。
- 化學成分:含苯丙類苷成分,具有抗炎、鎮痛作用()。
四、文化與曆史
- 宋代陸遊詩句“赬桐花畔見紅蕉”提及此花(),明代《本草綱目》亦收錄其藥用特性()。
五、綜合價值
赪桐兼具觀賞與藥用功能,其紅花綠葉適合庭院栽培,根葉入藥則體現了傳統醫學的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分布或藥方細節,可查閱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赪桐(chēng t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赤和木,總計有9個筆畫組成。赪桐是一個古老的漢字,來源于中國的文字體系。在繁體中文中,赪桐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但赪桐這個字的基本形狀和現在相似。古代人們常常使用毛筆來書寫漢字,而現在我們一般使用鋼筆或者打字機。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人們通過筆畫的組合和字的形狀來表達意思。
以下是一個關于赪桐的例句:
他突然發現一顆高大的赪桐樹在花園裡生長得非常茂盛。
至于組詞,由于赪桐是一個較為獨特的詞彙,并沒有很明顯的相關詞語。
就近義詞而言,我暫時沒有找到特别接近赪桐意思的詞語。
對于反義詞,赪桐本身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