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絕迹的意思、絕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絕迹的解釋

(1) [vanish; be stamped out]∶沒有蹤迹;不再出現

這種生物已經完全絕迹

(2) [alone]∶棄絕世事,不跟人往來

杜門絕迹

詳細解釋

亦作“絕跡”。亦作“絕蹟”。 1.不見蹤迹。《莊子·人間世》:“絶迹易,無行地難。” 郭象 注:“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吳平侯景傳》:“州内清靜,抄盜絶迹。” 明 王鏊 《震澤長語·仙釋》:“君有畫鶴之誣,隱壁仙逝,則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國際文學>編者》:“大抵在初期,詩歌是最流行的,獨幕劇次之,小說則幾乎絕迹。”

(2).無人迹處。 漢 王充 《論衡·道虛》:“況 盧敖 一人之身,獨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語乎。”

(3).形迹與外界隔絕。《後漢書·杜根傳》:“周旋民間,非絶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為也。” 唐 王建 《送人》詩:“與君俱絶蹟,兩念無因由。” 清 顧炎武 《贈路舍人澤溥》詩:“絶跡遠浮名,林臯託孤詣。”

(4).指卓越的功業事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揆厥所元,終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晉書·劉頌傳》:“樹國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漢 、 魏氏 之局節,紹五帝 三代 之絶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絕迹”是漢語中表示事物完全消失、不複存在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以下三方面:

  1. 本義解析 “絕”指中斷、消亡,“迹”指痕迹或行蹤,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指蹤迹斷絕。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形迹滅絕,不複出現”,常用于描述物種滅絕或文化現象的消亡。

  2. 語義演變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呈現雙重維度:《論語·泰伯》有“民無得而稱焉”的表述,雖非直接使用“絕迹”,但體現了“消弭行迹”的哲學意涵。現代漢語中多指向客觀事實,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徹底消失,不再出現”的終結狀态。

  3. 應用範疇 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恐龍絕迹于白垩紀”),也可形容抽象概念(如“陋俗絕迹”)。《新華成語詞典》指出其常與“瀕危”“重現”等詞形成語義關聯,構成生态保護領域的專業術語。

權威典籍中,《漢語大字典》特别标注該詞的兩種構詞形态:作謂語時強調終止過程(如“惡習絕迹”),作定語時凸顯結果狀态(如“絕迹物種”)。這種語法特性使其在學術論述與日常表達中具有高度適應性。

網絡擴展解釋

“絕迹”是一個多義詞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斷絕蹤迹,完全消失
    指事物或現象徹底不再出現。

    • 例1:因森林過度砍伐,某些野生動物已絕迹。
    • 例2:天花等傳染病在現代醫學發展後逐漸絕迹。
    • 引申:也可指文化、習俗等消失,如某些傳統技藝因工業化面臨絕迹。
  2. 主動隔絕人世
    指隱退或與外界斷絕聯繫。

    • 例:“杜門絕迹”表示閉門謝客,不再參與世俗事務。

二、曆史與文學用例

  1. 古代文獻

    • 《莊子·人間世》提到“絕迹易,無行地難”,指隱退容易但完全不留痕迹難。
    • 漢代王充《論衡》用“絕迹之地”形容無人涉足的荒僻之地。
  2. 近現代作品

    • 郭沫若曾描述特定時期小說創作“幾乎絕迹”,反映社會文化變遷。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權威語料庫。

别人正在浏覽...

悲欣笨伯博采衆議城險春王踶趹東坡竹凍飲短券訪婚飛變匪匪翼翼風舉剛好缟服公名購置祼鬯詭靡晃昱灰渣火齊湯護掩見顔檢約蹇拙膠黉金字招牌狙狡纩綿寬懈庫侖計類叙法累絷兩兩兩事家明約末梢神經納貢稱臣難屬排話脯脩棋侶傾曲清聽羣然鋭勢三長月三釜養神兵沈翳石筆鐵布衫挺冠投壺退思補過萬貫家財衛生所閑色鞋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