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anish; be stamped out]∶沒有蹤迹;不再出現
這種生物已經完全絕迹
(2) [alone]∶棄絕世事,不跟人往來
杜門絕迹
亦作“絕跡”。亦作“絕蹟”。 1.不見蹤迹。《莊子·人間世》:“絶迹易,無行地難。” 郭象 注:“不行則易,欲行而不踐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吳平侯景傳》:“州内清靜,抄盜絶迹。” 明 王鏊 《震澤長語·仙釋》:“君有畫鶴之誣,隱壁仙逝,則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國際文學>編者》:“大抵在初期,詩歌是最流行的,獨幕劇次之,小說則幾乎絕迹。”
(2).無人迹處。 漢 王充 《論衡·道虛》:“況 盧敖 一人之身,獨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語乎。”
(3).形迹與外界隔絕。《後漢書·杜根傳》:“周旋民間,非絶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為也。” 唐 王建 《送人》詩:“與君俱絶蹟,兩念無因由。” 清 顧炎武 《贈路舍人澤溥》詩:“絶跡遠浮名,林臯託孤詣。”
(4).指卓越的功業事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揆厥所元,終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晉書·劉頌傳》:“樹國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漢 、 魏氏 之局節,紹五帝 三代 之絶跡。”
“絕迹”是一個多義詞語,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斷絕蹤迹,完全消失
指事物或現象徹底不再出現。
主動隔絕人世
指隱退或與外界斷絕聯繫。
古代文獻
近現代作品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權威語料庫。
絕迹(jué jí)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指某種事物徹底消失、絕種或終止。可以用來形容生物種類的滅絕、事物的終結,甚至是某種傳統文化或技藝的消亡。
絕迹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纟和戒,其中纟是紡織品的意思,而戒表示禁止。 它的總筆畫數是11,纟部3畫,戒部8畫。
絕迹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成公十年》:“何天作絕迹而莫由也。”意為“天生滅絕,不可追尋”。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在漢字演變中形成了現代漢字“絕迹”。 繁體字“絕跡”是絕迹的另一種寫法,與簡體字寫法相似,隻是在結構上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絕迹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寫法是“絕蹟”,其中“絕”表示絕,表示事物徹底地消失、斷絕,“蹟”表示蹤迹、迹象,指某種存在的迹象或痕迹。
1. 由于環境污染和栖息地的破壞,很多珍稀動物正面臨絕迹的危險。
2. 這個古老的傳統技藝因為缺乏傳承者而逐漸絕迹。
3. 祖輩的才藝如今已絕迹,年輕人幾乎沒有人會。
絕迹可組成一些相關詞彙:
1. 絕種(滅絕的動物或植物品種)
2. 絕技(獨特的技能或才藝)
3. 追蹤迹(追查事物的痕迹或蹤迹)
近義詞:消失、滅亡、終結、斷絕
反義詞:流行、繁衍、延續、興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