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間色”。1.雜色,與正色相對。《禮記·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鄭玄 注:“謂冕服玄上纁下。” 孔穎達 疏:“玄是天色,故為正;纁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閒色。 皇氏 雲:‘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謂五方閒色也,緑、紅、碧、紫、駵黃是也。’”《詩·邶風·綠衣》“緑兮衣兮,緑衣黃裡” 毛 傳:“緑,間色;黃,正色。”《太平禦覽》卷八一四引《環濟要略》:“間色有五,謂紺、紅、縹、紫、流黃也。”
(2).指五行相克之色。五行相生之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之序則間隔一行,為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這種規律稱為“比相生,間相克”,故稱“閒色”。色,指五行之色,如木為青色、火為赤色等。 明 楊慎 《丹鉛總錄·訂訛·五行間色》:“五行之理,有相生者,有相克者。相生為正色,相克為間色。”
(3).兩種原色相互混合而成的顔色。也叫“第二次色”。如紅黃混合成橙色,黃青混合成綠色,青紅混合成紫色。
“閑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雜色,與正色相對
古代以青、赤、黃、白、黑為“正色”,其他顔色稱為“閑色”(亦作“間色”)。例如《禮記·玉藻》提到“衣正色,裳閒色”,即上衣用正色,下裳用間色,體現禮儀規範。
五行相克之色
五行相克遵循“間隔一行”的規律(如木克土、火克金等),對應的顔色稱為“閑色”。例如木為青色,土為黃色,木克土則青色為土的“閑色”。這一理論體現了古代五行哲學與色彩的關聯。
顔色混合的“第二次色”
指兩種原色混合而成的顔色,如紅+黃=橙、黃+藍=綠、藍+紅=紫。這類顔色在傳統色彩理論中也被歸為“閑色”。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提到“閑色”形容懶散狀态,但此解釋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可能與方言或誤用相關,建議以權威釋義為準。
閑色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門,右邊是彡(石字旁)。它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顔色暇疵的價值不親,因此稱之為“閑色”;另一種說法是原指化淡的顔色,後來引申為平凡、不起眼之義。
在繁體漢字中,閑色的寫法為閑色。
古代漢字寫法中,閑色的部首“彡”是一個表示岩石的字旁,所以在古漢字字典中可以看到它的另一種寫法“閑彡”。這個字旁的意思與本字的意思無關,隻是用來幫助辨認字義。古代漢字寫法也更加繁複,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
例句:
1. 她身上的衣裝雖然很樸素,但是那種閑色的色調正好襯托出她的美麗。
2. 這幅畫用了很多閑色,看上去非常樸實無華。
組詞:
閑談、閑適、閑雲野鶴、閑情逸緻、閑散
近義詞:
樸素、自然、淡雅、素雅、逸雅
反義詞:
繁華、華麗、奢華、顯眼、浮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