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anish; be stamped out]∶没有踪迹;不再出现
这种生物已经完全绝迹
(2) [alone]∶弃绝世事,不跟人往来
杜门绝迹
亦作“绝跡”。亦作“绝蹟”。 1.不见踪迹。《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 郭象 注:“不行则易,欲行而不践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吴平侯景传》:“州内清静,抄盗絶迹。”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则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国际文学>编者》:“大抵在初期,诗歌是最流行的,独幕剧次之,小说则几乎绝迹。”
(2).无人迹处。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况 卢敖 一人之身,独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
(3).形迹与外界隔绝。《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絶跡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 唐 王建 《送人》诗:“与君俱絶蹟,两念无因由。”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泽溥》诗:“絶跡远浮名,林皋託孤诣。”
(4).指卓越的功业事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晋书·刘颂传》:“树国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汉 、 魏氏 之局节,绍五帝 三代 之絶跡。”
“绝迹”是汉语中表示事物完全消失、不复存在的动词性短语,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三方面:
本义解析 “绝”指中断、消亡,“迹”指痕迹或行踪,二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字面指踪迹断绝。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形迹灭绝,不复出现”,常用于描述物种灭绝或文化现象的消亡。
语义演变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呈现双重维度:《论语·泰伯》有“民无得而称焉”的表述,虽非直接使用“绝迹”,但体现了“消弭行迹”的哲学意涵。现代汉语中多指向客观事实,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强调“彻底消失,不再出现”的终结状态。
应用范畴 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如“恐龙绝迹于白垩纪”),也可形容抽象概念(如“陋俗绝迹”)。《新华成语词典》指出其常与“濒危”“重现”等词形成语义关联,构成生态保护领域的专业术语。
权威典籍中,《汉语大字典》特别标注该词的两种构词形态:作谓语时强调终止过程(如“恶习绝迹”),作定语时凸显结果状态(如“绝迹物种”)。这种语法特性使其在学术论述与日常表达中具有高度适应性。
“绝迹”是一个多义词语,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断绝踪迹,完全消失
指事物或现象彻底不再出现。
主动隔绝人世
指隐退或与外界断绝联系。
古代文献
近现代作品
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权威语料库。
白骨白酦爆裂便鸿抃舞不安分不虞布子拆烂污惨烈长笛邻家朝蕣雠覆筹室淡不济甘子告行官庑冠子归邪转曜含糊不明汉麻鹄矶混说白道驾辩奸徒鷮息积基树本稷嗣九大经陖险居息看跌客计兰讯冷蕊邻笛眉须门不夜关目量意营前锋青坂七生七死羣小祀三福深痼生饩世阀十意收孰束手缚脚琐末探抽疼痛瓦亭仙舞凤飞龙下黑县异小米面,小米面儿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