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分一年為三時,二、三、四、五月,六、七、八、九月,十、十一、十二、正月,各為一時。每時的最末一個月,即五月、九月、正月為“三長月”。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三長月》:“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長月直日解》:“古法正、五、九月皆有可紀,其著之律令,謂之三長月,則始於 唐 ……《鼠璞》雲:‘ 唐 人於此三月,不行死刑。節鎮於此三月,禁屠宰,不上官。’”參閱《釋氏要覽·雜記》。
“三長月”一詞有兩種不同層面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佛教将一年分為三時,每時包含四個月:
宗教實踐
佛教信徒在這三個月中會茹素祈福,認為此時天帝以寶鏡輪照人間,需通過齋戒積德。宋代洪邁《容齋隨筆》記載:“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曆史影響
清代俞正燮考證,此劃分源于古代曆法,後成為佛教律令的一部分,甚至影響官方驿券的發放(如三長月期間不支羊肉)。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三長月”被用作比喻,形容時間漫長難熬,尤其用于表達等待或煎熬的狀态。例如:“等待考試結果的三長月裡,他寝食難安。”。
使用場景
適用于需要強調時間緩慢流逝的情境,如等待重要事件結果、期盼重逢等。
《三長月》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時間長達三個月的時期。
《三長月》的拆分部首是「三」、「長」和「月」。
「三」的拆分部首是「一」,它的筆畫數為1。
「長」的拆分部首是「長」,它的筆畫數為8。
「月」的拆分部首是「⺆」,它的筆畫數為4。
《三長月》是一個現代漢語詞語,沒有明确的來源及對應的繁體字。
古代漢字中沒有原本意義為「三長月」的特定字詞。
他們約定了一起探險的行程,計劃在三長月後返回。
組詞:三年、長久、月朗。
近義詞:三月、長期、數月。
反義詞:三日、短暫、時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