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長月的意思、三長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長月的解釋

佛教分一年為三時,二、三、四、五月,六、七、八、九月,十、十一、十二、正月,各為一時。每時的最末一個月,即五月、九月、正月為“三長月”。 宋 洪邁 《容齋隨筆·三長月》:“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長月直日解》:“古法正、五、九月皆有可紀,其著之律令,謂之三長月,則始於 唐 ……《鼠璞》雲:‘ 唐 人於此三月,不行死刑。節鎮於此三月,禁屠宰,不上官。’”參閱《釋氏要覽·雜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長月是佛教術語,指農曆正月、五月、九月三個特定的齋戒月份。其核心含義與佛教修行實踐密切相關:

  1. 佛教戒律背景

    據《佛學大辭典》記載,“三長月”源于佛教“十齋日”的擴展。佛教徒為精進修行,在每年這三個整月持守“過午不食”等齋戒,以積累功德、忏悔業障。因每月持續齋戒十日(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或三十),故稱“長月”。

  2. 時間特指性

    農曆正月對應春季萬物始生,五月為仲夏毒月,九月屬秋收肅殺之季。佛教認為此三月是“天神巡行、業力易顯”之時,持戒可避災厄。《漢語大詞典》明确标注其時間屬性為“農曆正、五、九月的合稱”。

  3. 文化延伸影響

    唐宋時期,“三長月”戒俗融入民間,演化為“官民禁屠、減膳”的習俗。如《唐會要》載唐高祖诏令“正、五、九月不行刑”,後世亦延續此風,形成社會性齋戒傳統。

權威來源參見:

網絡擴展解釋

“三長月”一詞有兩種不同層面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教術語

  1. 基本定義
    佛教将一年分為三時,每時包含四個月:

    • 第一時:二月、三月、四月、五月(以五月為末月)
    • 第二時: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以九月為末月)
    • 第三時: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以正月為末月)
      每時的最末一個月(即五月、九月、正月)被稱為“三長月”。
  2. 宗教實踐
    佛教信徒在這三個月中會茹素祈福,認為此時天帝以寶鏡輪照人間,需通過齋戒積德。宋代洪邁《容齋隨筆》記載:“釋氏以正、五、九月為‘三長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3. 曆史影響
    清代俞正燮考證,此劃分源于古代曆法,後成為佛教律令的一部分,甚至影響官方驿券的發放(如三長月期間不支羊肉)。


二、成語比喻

  1.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三長月”被用作比喻,形容時間漫長難熬,尤其用于表達等待或煎熬的狀态。例如:“等待考試結果的三長月裡,他寝食難安。”。

  2. 使用場景
    適用于需要強調時間緩慢流逝的情境,如等待重要事件結果、期盼重逢等。


别人正在浏覽...

熬活半面之舊版位勃崒不對不委吃驚受怕刍藳辭秩剉角媒人大賈督軍黩倫蠭蒙封鲊該切港灣嚎天喊地呵沮虎伥戽鬥蕙樓江州司馬健黠驕慢酵子解情雞皮栗子計無返顧客雁老樣子臉帕鐮尾流泝亂紛紛淪飄麻麻蠻手蠻腳馬杌謬冗男裝牛毛雨俳體七留七林七十二鑽球樓人生如朝露日瘦山石榴贳患使節市引水蟲透達無氣無力纖趺象話消絕翕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