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貢稱臣的意思、納貢稱臣的詳細解釋
納貢稱臣的解釋
繳納貢品,自稱為臣下。後來也用以比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詞語分解
- 納貢的解釋 交納貢品詳細解釋.古代諸侯向天子貢獻財物土産。《史記·齊太公世家》:“命 燕君 復修 召公 之政,納貢於 周 ,如 成 康 之時。”《晉書·潘嶽傳》:“方今四海會同,九服納貢。” 清 陳康祺 《
- 稱臣的解釋 自稱臣子,接受對方統治,泛指向對方屈服俯首稱臣詳細解釋.猶臣服。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追慕 南越 , 嬰齊 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謂出任官職。 唐 杜甫 《送惠二歸故居》詩
專業解析
納貢稱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政治内涵的固定詞組,其含義可從字義和詞義兩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分解
- 納:本義為“收進”、“接受”,此處引申為“進獻”、“交納”。
- 貢:指古代臣民或屬國向君主進獻物品,特指貢品。
- 稱:意為“聲言”、“宣告”,此處指“表示”、“承認”。
- 臣:本義為“男性奴隸”,後指“君主時代的官吏”,引申為“臣服者”、“屬國”。
二、詞義解析
“納貢稱臣”作為一個整體,描述了一種特定的政治從屬關系:
- 核心含義:指一方(通常是較弱小的政權、部落或國家)向另一方(通常是更強大的中央政權或宗主國)進獻貢品,并公開承認自己為其臣屬的政治行為。
- 行為表現:
- 納貢: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國進獻本地特産、珍寶、財物等,作為臣服和依附的象征。這既是經濟義務,也是政治姿态。
- 稱臣:在名義上、外交文書或實際行動中,明确承認對方(宗主國)的至高地位和自己的臣屬身份。這包括接受宗主國的冊封、使用宗主國頒發的印玺、奉行宗主國的年號等。
- 關系本質:這标志着一種不平等的政治關系。接受“納貢稱臣”的一方(宗主國)獲得政治權威的确認、經濟利益的輸入以及安全保障(屬國通常有義務協助宗主國作戰);而“納貢稱臣”的一方(屬國/藩屬)則在名義上喪失部分或全部主權,換取宗主國的承認、保護(有時是軍事庇護)以及進行貿易的許可(朝貢貿易)。
- 曆史背景:該行為是古代東亞世界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的核心特征之一。周邊政權通過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被納入其主導的國際秩序中。例如,曆史上朝鮮、越南、琉球等國曾長期對中國中原王朝“納貢稱臣”。
“納貢稱臣”意指較弱的一方通過向強大的一方進獻貢品并公開承認其臣屬地位,從而确立一種政治上的依附與從屬關系。它深刻反映了古代等級制國際關系和權力結構的特征。
參考資料依據:
- 字義解釋參考自《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中對“納”、“貢”、“稱”、“臣”各字的釋義。
- 詞義及曆史背景解析綜合參考了《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相關詞條的解釋,以及史學界對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如朝貢體系)的研究共識,如《史記·匈奴列傳》中關于匈奴與漢朝關系的記載 ,以及《漢書》、《明史》等正史中關于藩屬國朝貢的記述 。現代研究可參考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等學者關于“中國的世界秩序”(The Chinese World Order)的論述 。
網絡擴展解釋
“納貢稱臣”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繳納貢品并自稱為臣下,表示臣服于更強大的政權。後來也延伸為比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的狀态。
二、出處與演變
- 早期文獻:
首次見于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原指地方勢力向中央政權進貢示忠。
- 官方史書引用:
《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宜要其納貢稱臣,以黃河為界”,用于描述邊疆部族歸附清廷的政治關系。
三、曆史實例
- 朝鮮與明清:朝鮮王朝長期向明朝納貢稱臣,後改為臣服清朝(、)。
- 宋金關系:南宋高宗通過納貢稱臣換取與金朝的和議,維持半壁江山統治。
- 匈奴分化:南匈奴歸附漢朝并納貢稱臣,北匈奴則遠遁。
四、語法與用法
- 詞性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多用于描述政治臣服或比喻性屈從。
- 近義詞:稱臣納貢(、),二者含義相同但詞語順序不同。
五、延伸比喻
現代文學中,老舍在《四世同堂》中用“納貢稱臣”暗喻對權勢的妥協(、),賦予其社會文化層面的新意。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清史稿》《醒世姻緣傳》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夜敲門不吃驚,半夜敲門心不驚草室層台累榭昌籙逞辦橙膏垂蔭彈抵當當旦晝刀耕火耨丁零當啷頓劍搖環惰媮梵言翻作發郁飛鍊福地傅粉郎附項挂毯還原呼庚呼癸會客講郎降宣蒹葭倚玉寖壞積世軍政愧勗瀾漫老枭裡應外合禮宗毛女難解難分逆降胬肉龐博貧境仆纍悄悄密密七覺青海骢叴叴日時山吏部少商沈劇試録疏析私訴筍蒂塌車天保鼍作亡破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