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和一緻;共同。
協和一緻;共同。《大戴禮記·四代》:“子曰:羣然、戚然、頤然、睪然。” 王聘珍 解诂:“羣然者,《論語》曰‘羣而不黨’、《學記》曰‘敬業樂羣’是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迨其文成矣,其書傳矣,天下後代,既羣然知之,復羣然稱許而贊歎之矣。”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有人焉,采其議論而高其風節,羣然興起,推而挽之,以待澄清之一日。”
“羣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羣然”指協和一緻、共同行動或具有群體性特質。該詞由“羣”(同“群”)和“然”組成,“然”在此處表示狀态,整體強調集體性的協調或統一。
古籍用例與延伸解析
相關詞彙對比
“羣然”與“卓然不羣”“迥然不羣”等成語均含“不羣”(與衆不同)的表述,但“羣然”更側重群體内部的協調性,而非個體的特殊性。
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語境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和諧共處”“齊心協力”等現代漢語詞彙替代。
引用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字典釋義、古籍注解及關聯詞彙對比,建議通過查看字典例句,或參考中李漁、侯方域的具體用例。
《羣然》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群熙攘、喧鬧的場景。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群的聲音、氛圍或氣氛。
《羣然》這個字由“羣”和“然”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羣”的部首是“羊”,它有8畫;而“然”的部首是“火”,有5畫。整個字共計13畫。
《羣然》源自《莊子·逍遙遊》:“時萬物皆成,猶有不可以者,吾以是知天下之無有也。何足取舍?故謂之逍遙。其羣然後乎!”。其中,“羣然”表達了人群喧鬧的意境。
繁體字為「群然」。
在古代,羣然的拼音常用「chún rán」表示,古時候寫作「群然」,沒有現代漢字形态的《羣》。
1. 那個地方人山人海,羣然之間似乎沒有盡頭。
2. 大街上羣然喧嚣,一片忙碌的景象。
羣衆、人羣、羣集、羣情
喧嘩、喧嚣、吵鬧、熙熙攘攘
寂靜、安靜、靜谧、肅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