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scure and clumsy] 文章或修辭呆闆不流暢
(1).艱難困拙;不順利。 唐 羅隱 《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滄浪。”《水浒傳》第四二回:“這夥人再入廟裡來搜看, 宋江 道:‘我命運這般蹇拙,今番必是休了。’” 清 周亮工 《甫發錢塘一仆失足溺水悼之》詩:“重來予蹇拙,獨累爾煩寃。”
(2).謂文詞拙劣,不通暢。 明 張居正 《遵诏自陳不職疏》:“文詞蹇拙,無以參著作而藻皇猷。”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一百十五回本《忠義水滸傳》……惟文詞蹇拙,體製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
“蹇拙”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艱難困拙、不順利
指人生際遇或事物發展受阻,如唐代羅隱《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中“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滄浪”,《水浒傳》第四十二回宋江感歎“我命運這般蹇拙”,均體現命運坎坷之意。
文詞拙劣、不通暢
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辭生硬晦澀。如明代張居正自稱“文詞蹇拙”,魯迅評價某版本《水浒傳》“文詞蹇拙”,均強調文字表達上的缺陷。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更多例句,可參考《中國小說史略》或唐代詩人姚合、方幹的作品。
《蹇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貶義意味。它形容人或事物行動遲緩、笨拙、不靈活、不聰明等特征。
《蹇拙》的拆分部首為“足”和“手”,分别屬于四角形部首和二畫部首。其中,《蹇》由14畫組成, 《拙》由9畫組成。
《蹇拙》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古代社會,人們常常通過描寫人物的形象和特征來表達他們的行為态度。《蹇拙》一詞在古代被用來描述人們行動遲緩、笨拙等不利的特征。
《蹇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分别是《躇拙》。
在古代漢字中,《蹇》的寫法為“䄒䄅”(氵冂足),它反映了被困在水裡不能脫身的樣子。《拙》的寫法為“扌爪十”。
1. 他的運動技巧十分蹇拙,無法達到其他運動員的水平。
2. 這個項目經理拙于溝通,導緻團隊合作不暢。
蹇拙的組詞有:蹇衰、蹇滞、拙劣、拙笨等。
與《蹇拙》含義相近的詞有:遲緩、笨手笨腳、不靈活、不聰明等。
與《蹇拙》相反的詞有:靈活、機敏、聰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