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耳聰善聽。《後漢書·申屠蟠傳》:“ 玉 之節義,足以感無恥之孫,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時,尚當表旌廬墓,況在清聽,而不加哀矜!”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若夫聆繁會之響而顧問於庸工,非 延州 之清聽也。”
(2).請人聽取的敬詞。 晉 陸機 《吳趨行》:“四坐并清聽,聽我歌《吳趨》。” ********* 《上李鴻章書》:“所謂乘可為之時,以竭愚夫之千慮,用以仰贊高深,非欲徒撰空言以瀆清聽。” ********* 《萍蹤寄語二集·弁言》:“倘有所得,當再就‘萍蹤’所到,寫些‘寄語’出來,以擾好友們的清聽。”
(3).謂清越入耳。 唐 孟浩然 《宿來公山房期丁大不至》詩:“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清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及用法:
耳聰善聽
指聽覺敏銳或善于聽取意見。該義項源自《後漢書·申屠蟠傳》中“況在清聽,而不加哀矜”的用法,強調對他人意見的重視。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中也提到“非延州之清聽也”,進一步印證這一含義。
請人聽取的敬詞
作為禮貌用語,用于請求他人聆聽自己的陳述或意見。例如晉代陸機《吳趨行》中“四坐并清聽”,以及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中“以渎清聽”,均體現這一謙敬用法。
清越入耳
形容聲音清脆悅耳。唐代孟浩然《宿來公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名句“風泉滿清聽”即用此意,描繪自然聲響的清澈動聽。
補充說明
清聽是指用心傾聽,專注聆聽的意思。它是指在聽取他人言語或音樂時,将注意力集中于對方傳達的信息或聲音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領會。
清聽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清和聽。其中,“清”是且字底部的部首,表示清潔純淨的意思,“聽”是耳字底部的部首,表示聽覺或傾聽的意思。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0畫。
《清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嵇康《策問》篇有曰:“久疏淡耳,使人難以清聽。”後來這個詞逐漸在大衆口語中廣為流傳。
《清聽》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清聽」。
在古代漢字中,清聽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清”字一般寫作「淸」或「清」;“聽”字則寫作「聽」。這種寫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篆書和隸書的時期。
1. 在學習過程中,要保持清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2. 我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清聽音樂,這樣可以更好地感受音樂的美妙。
3. 他對于每個客戶的問題都能做到清聽細問,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清晰、清澈、聆聽、傾聽、專心、沉浸
傾聽、專心、聚精會神
心不在焉、漠不關心、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