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儀式。以香酒灌地而告神。《書·洛诰》“王入太室祼” 孔 傳:“太室,清廟,祼鬯告神。” 孔穎達 疏:“ 王肅 雲:太室,清廟中央之室。清廟,神之所在。故王入太室祼獻鬯酒以告神也。”《國語·周語上》:“王祼鬯饗醴乃行。” 韋昭 注:“祼,灌也。灌鬯飲醴,皆所以自香潔也。”《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宗廟之有祼鬯焫蕭,則與祭天燔柴、祭地瘞血同意。”
“祼鬯”是周代祭祀禮儀中的核心概念,具體含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基本定義
“祼”指灌祭儀式,即用鬯酒(以郁金草與黑黍釀制的香酒)澆灌于地或白茅上,象征神靈或祖先享用祭品。
“鬯”即秬鬯,是祭祀專用酒類,具有濃郁香氣,古人認為可通過氣味通達神明。
儀式功能
政治象征意義
周天子通過賜予諸侯“圭瓒(玉制禮器)”和鬯酒,賦予臣屬祭祀權,強化中央權威。如《詩經·文王》中殷商後裔參與祼禮,象征對新政權的臣服,體現“神權政治”的統治邏輯。
文獻佐證
學者高亨、程俊英等均指出,祼鬯是周代禮制的重要環節,其形式與功能在《詩經》注疏及出土玉瓒文物中得到印證,糾正了漢代以來對“圭瓒”形制的誤解。
“祼鬯”既是宗教儀式載體,也是周代維系政權合法性的文化符號,融合了信仰、權力與宗法制度的多重内涵。
祼鬯(gǎn ch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未加衣冠的樣子”或“光身子的樣子”,形容沒有穿着衣物或沒有戴着帽子的形象。
祼鬯的部首是示字旁,讀音為“齊”字。拆分後的部首是示,艹,示,鬯,共計11個筆畫。
祼鬯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它是由光字旁(示)和彳字旁(鬯)組合而成的。在繁體中,祼鬯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并未對祼鬯有詳細的寫法記載,但在古籍中可以看到有關形容光身子或未加衣冠的描寫。隨着時間的推移,祼鬯逐漸成為漢字中的一個獨立字詞。
他因醉酒而祼鬯地走在街上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女孩子在公共場合應避免祼鬯的行為,以起到尊重他人的作用。
在古代社會,祼鬯是一種對于禮儀和體面的違背。
祼寐(gǎn mèi):光着身子睡覺。
祼體(gǎn tǐ):光着身子的狀态。
祼露(gǎn lù):光着身子暴露在外。
裸體(luǒ tǐ):指沒有穿衣物的狀态。
赤身(chì shēn):指光着身子,沒有穿衣物。
衣冠整齊(yī guān zhěng qí):指穿着整潔、合乎儀态。
裝束齊整(zhuāng shù qí zhěng):指衣着整潔,符合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