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game during feast in which the winner was decided by the number of arrows thrown into a distant pot] 古時宴會時的娛樂活動,大家輪流把籌投入壺中,投中少者須罰酒
古代宴會禮制。亦為娛樂活動。賓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壺口,以投中多少決勝負,負者飲酒。參閱《禮記·投壺》。《左傳·昭公十二年》:“ 晉侯 以 齊侯 宴, 中行穆子 相。投壺, 晉侯 先, 穆子 曰:‘有酒如 淮 ,有肉如坻。宴君中此,為諸侯師。’中之。”《後漢書·祭遵傳》:“ 遵 為将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 唐 韓愈 《鄭公神道碑文》:“公與賓客朋遊,飲酒必極醉,投壺博弈,窮日夜,若樂而不厭者。”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投壺視諸戲最為古雅。”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 太炎 先生曾教我小學,後來因為我主張白話,不敢再去見他了,後來他主張投壺,心竊非之。”
投壺是中國古代兼具禮儀與娛樂性質的投擲遊戲,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投壺即"投箭入壺",源于先秦射禮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因部分賓客不善射箭,遂以投壺替代射禮作為宴飲禮儀,後逐漸發展為獨立遊戲。《禮記》《大戴禮記》均有專篇記載其禮儀流程。
當代多作為傳統文化體驗項目,可用奶粉罐替代壺具,竹筷作箭矢,適合3-5米距離投擲,兼具手眼協調訓練功能。
該活動貫穿中國兩千餘年曆史,完美融合了禮儀規範與娛樂精神,體現了古代"寓教于樂"的文化智慧。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禮記·投壺》等典籍記載。
《投壺》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手和土,總共有11個筆畫。
《投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古人在閑暇時會玩一種遊戲,即把壺投向目标。因此,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現在指玩投壺的活動。在繁體字中,投壺保持了和簡體字一樣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投壺》這個詞的古時字寫作“投壺”,用的是傳統的“小篆”體,形态與現代漢字有些不同。
1. 他經常在閑暇時和朋友一起去公園投壺。
2. 昨天的比賽中,他投壺獲得了第一名。
- 投籃:指将球向籃筐投擲。
- 投釣:指用釣餌将魚釣上來。
- 投擲:表示将物體扔向目标。
- 投放:指将物體放置在指定位置。
- 接住:與投壺相對,表示将飛來的物體接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