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抑制欲念。《後漢書·荀爽傳》:“人能枉欲從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者,則禍歸之。”
"枉欲"是由"枉"與"欲"構成的複合詞,屬于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書面表達。《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将"枉"字解作"屈就、徒然"(第7卷第321頁),"欲"則指"欲望、願望"(第6卷第89頁)。二字組合後,其核心語義可歸納為:違背正道而生的非分欲望,或指徒勞無益的追求。
在構詞理據上,"枉"作為動詞時本義為"使彎曲",引申出"扭曲正理"的貶義色彩;"欲"作為名詞則承載着人性本能層面的訴求。二者結合形成偏正結構,凸顯因違背客觀規律或道德準則而産生的負面欲望。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05年修訂版)記載,該詞偶見于明清話本小說中,多用于描述僭越本分的人物心理(第456頁)。
現代漢語語境下,該詞主要保留在文學創作領域。如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第15章中,曾用"枉欲難填"形容角色失當的貪念(第278頁)。在語言規範層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未收錄此詞,建議使用"非分之想""癡心妄想"等常用表達替代。
“枉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ǎng yù,其核心含義為“抑制欲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後漢書·荀爽傳》:“人能枉欲從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者,則禍歸之。”,強調通過抑制私欲、遵循禮法來趨福避禍的儒家倫理觀。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典籍或讨論儒家倫理的語境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内涵與“克己複禮”“節欲”等概念相近,均指向道德層面的自我約束。
總結來看,“枉欲”是一個具有倫理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傳統文化背景理解其“以禮制欲”的深層含義。
愛斯基摩人北卷不教之教插足赤奮若捶胸跌腳大圜當不起等秤得勿雕帳法味封緜桴栰撫稚高齋學士構塼何以紅葉壺子蕉白截長補短偈偈計功受爵經濟合同驚絕秬草峻言苛急闚園苦中作樂懶骨頭楞然兩丱連收連銜琳琅滿目鸾蜂蜜馬褡子厖錯每日家内犯旁死霸枰棊譴誡塞路繕治聲列十常侍朔望月思義體道貼出囤集王叟轅車夏後啟纖阿鹹和先祀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