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修補。《管子·度地》:“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隄川、溝地、官府、寺舍及洲中當繕治者,給卒財足。”《漢書·高帝紀上》:“繕治 河上 塞。” 顔師古 注:“繕,補也。” 宋 曾鞏 《請西北擇将東南益兵劄子》:“今連營之士,訓練精鋭;武庫之兵,繕治工巧。” 明 文徵明 《明故資善大夫山陰何公神道碑》:“會盜起,流劫四出,公飭甲練兵,繕治樓櫓,作計守城。”
“繕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àn zhì,其核心含義為整理、修補、整治,具體解釋如下:
- “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出自《後漢書》)
- 明文徵明記載:“會盜起……繕治樓櫓,作計守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用法,可參考《管子》《漢書》等文獻。
繕治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修整整理、整頓治理的意思。
繕字由缶(fǒu)部和彡(shān)部組成,共計11畫。
繕治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祖本紀》中,原本用來形容修治或整頓軍隊或治理國家。後來逐漸泛指修整整理的意思。
繕治的繁體寫法是「繕治」。
在古時候,繕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繕字的寫法為「糸亶責」。
1. 這個檔案需要繕治一下,整理得更加清晰有序。
2. 政府決定對城市進行繕治,提升市容市貌。
組詞:繕寫、繕卷、繕微、繕制、繕述、繕台。
近義詞:整治、整頓、修整、修繕。
反義詞:混亂、放任、疏忽、棄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