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壺丘子 ,名 林 。 戰國 鄭 人, 列子 之師。《莊子·應帝王》:“ 鄭 有神巫曰 季鹹 ,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 鄭 人見之,皆棄而走。 列子 見之而心醉,歸,以告 壺子 ,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成玄英 疏:“ 壺子 , 鄭 之得道人也。號 壺子 ,名 林 ,即 列子 之師也。”《淮南子·精神訓》:“ 壺子 持以天壤,名實不入,機發於踵。 壺子 之視死生亦齊矣。” 宋 蘇轼 《祭吳子野文》:“嗚呼 子野 ,道與世諱,寂默自求,闔門垂幃,兀爾坐忘,有似 子微 ,或似 壺子 ,杜氣發機。”
“壺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身份背景
壺子即壺丘子,名林,戰國時期鄭國人,是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老師。
據《莊子·應帝王》記載,壺子通過展現“四相”(地文、天壤、太沖、未始出吾宗)的境界,教導列子領悟“道”的深意,并破除神巫季鹹的占卜之術。
文獻記載
《淮南子·精神訓》提到:“壺子持以天壤,名實不入,機發于踵”,形容其超脫生死、齊物達觀的道家思想。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壺子”被引申為象征人或事物本質的容器,強調内在品質的重要性。例如:“壺子雖外表普通,但内在深邃”可比喻人或事物隱藏的真實特質。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壺子與列子的思想關系,可參考《莊子》原文或相關道家典籍。
壺子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一種用來盛放液體或粉末狀物質的器具。通常由陶瓷、玻璃、金屬等材質制成,有不同形狀和尺寸的壺子可以用于煮茶、燒水、保存酒類等。
壺子的拆分部首是士,并且含有8個筆畫。
《說文解字》中記載壺子的來源是古代的瓢和笾。瓢是一種用來盛放水的器具,形狀呈半球狀,底部有一個口,可以方便地舀水或倒水。笾是一種器具,用來盛放糧食(米、豆、麥等)或者水果蔬菜,形狀呈橢圓形,是瓢的一種改進版。
壺子的繁體字為壺子。
古代漢字寫法中,壺字的形狀是由上部分的“士”字和下部分的“口”字組成,表示了壺子的形态和功能。
1. 奶奶用鐵壺子煮開水,方便又快捷。
2. 這個陶瓷壺子的造型非常精美,很適合用來泡茶。
1. 茶壺:用來泡茶的壺子。
2. 水壺:用來煮水的壺子。
3. 酒壺:用來保存酒類的壺子。
1. 壺:與壺子的意思相同。
2. 瓶子:也是用來盛放液體或物體的器具。
1. 碗:用來盛放食物的器具。
2. 盆:用來盛放大量物品的器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