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卷的意思、北卷的詳細解釋
北卷的解釋
明 清 科舉對北方各省會試試卷的統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北卷》:“今制,科場分南卷、北卷、中卷。”原注:“《實録》: 洪熙 元年八月乙卯,行在禮部,奏定科舉取士之額,南士取十之六,北士取十之四,後又令南北各退五卷為中卷。”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十六:“按 明 洪熙 元年會試進士,不過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順天 、 保定 、 真定 、 河間 、 大名 、 永平 、十三省府, 延慶 、 保安 二州, 遼東 、 大寧 、 萬全 三都司,為北卷。”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卷的解釋 卷 à 可以舒展和彎轉成圓筒形的書畫:長卷。畫卷。手卷。 書籍的冊本或篇章:上卷。第一卷。藏書十萬卷。卷帙(書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裝起來稱“帙”,即書套。現一般指書籍)。 考試用的紙:試卷。 機關裡分
網絡擴展解釋
“北卷”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特定概念,主要用于區分不同地區考生的會試試卷。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北卷指明清時期對北方各省考生會試試卷的統稱,與“南卷”“中卷”并列。其劃分旨在平衡不同地域的錄取比例,确保北方士子獲得公平的科考機會。
-
曆史背景
- 制度确立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禮部奏定科舉取士比例:南方考生占60%(南卷),北方占40%(北卷)。後調整為南、北各退五卷為“中卷”,形成三卷并行的制度。
- 清初延續此制,顧炎武《日知錄》記載:“科場分南卷、北卷、中卷”,反映了地域配額制的長期實施。
-
分區範圍
北卷覆蓋北方多個行政區域,包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順天府(今北京)、保定等地,以及遼東、大甯等軍事都司轄區(注:此部分信息源自權威性較低的網頁,需謹慎參考)。
-
作用與争議
該制度通過配額調整緩解了南北文化教育水平差異帶來的錄取失衡,但也因固化地域差異引發讨論。例如,清代學者阮葵生《茶馀客話》提到,明洪熙年間會試進士僅百名,南北分卷直接影響錄取結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行政劃分或制度演變細節,可查閱《日知錄》《明實錄》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卷(běi juǎ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北方的卷、卷曲或卷卷的樣子。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簡要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北字由 "⺅"(犬部)和 "㇒"(丨)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五畫;
- 卷字由 "卩"(卩部)和 "㇏"(丨)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十畫。
來源:
北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其中,北字代表着北方的意思,而卷字則代表着卷、卷曲的意思。結合在一起,北卷形象地描繪了北方地區特有的卷曲風景。
繁體:
在繁體字中,北卷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樣子,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就北卷而言,北字的上部分用上劃的橫線代替了現代的橫的直線,卷字的右邊則是一個縱向的豎線,與現代寫法稍有差異。
例句:
1. 北方的山脈卷曲婀娜,美不勝收。
2. 我看到一張北卷的畫,讓我聯想到遠方的山川。
組詞:
組成以北卷為主題的其他詞語或短語,有北卷狀、北卷山川等。
近義詞:
與北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北風吹拂、北國風光等,它們都描述了北方地區的自然景觀。
反義詞:
與北卷意思相反的詞語是直的、順直等,它們表示了沒有曲折或卷曲的狀态。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