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相繼兩次具有相同月相所經曆的時間。也叫“會合月”或“太陰月”。一個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時44分2.8秒。農曆一個月為29天或30天,即據朔望月制定。
朔望月是描述月相周期性變化的天文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朔望月指月球連續兩次出現相同月相所經曆的時間周期,又稱"太陰月"或"會合月"。其核心特征是月相從朔(新月)到望(滿月)再回到朔的完整循環過程。
二、周期長度 • 平均時長:29天12小時44分2.8秒(約29.53059天) • 實際波動:因月球公轉軌道為橢圓,具體時長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化
三、與曆法的關系 中國傳統農曆以朔望月為月份基準:
四、形成原理 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因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變化,導緻地球觀測到的月相呈現周期性盈虧。這種位置變化周期即為朔望月,不同于恒星月(月球繞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約27.32天)。
五、文化意義 作為中國農曆的核心時間單位,朔望月不僅指導農業生産,還衍生出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其周期性特征也被用來比喻事物發展規律,如《周易》中"月盈則虧"的哲學思想。
可通過查看、、等來源獲取更詳細的天文數據。
朔望月是指月曆中的兩個特殊時間點,即朔日和望日之間的整個月相周期。具體而言,朔日指每月初一(農曆),也就是新月;望日指每月十五(農曆),也就是滿月。朔望月是月份的基本單位,用于劃分時間。
朔望月的部首是月(⺝),由三畫組成。部首月表示與月亮有關的事物。在《康熙字典》中朔望月的字形是朔+朔,表示兩個朔相連,形似一個由兩個月相連接的圖形。
《朔望月》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農曆編制和觀測月亮的曆法。農曆記錄月份的單位就是以朔望月為基礎,通過觀測朔日和望日來确認當月的開始和結束。
在繁體字中,“朔望月”仍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不斷演變的,所以朔望月在古代有不同的漢字寫法,如“朔正”、 “朔辦” 等。這些寫法都與朔日和望日有關,以表示月份的開始和結束。
例句:
1. 今天是朔望月初一,表示新的一個月開始了。
2. 農曆十五是朔望月中最特殊的日子,人們經常慶祝此時的滿月。
組詞:
朔風、望眼欲穿、朔望、朔日、望日
近義詞:
月相周期、農曆月、回歸月
反義詞:
朔望日之外的其他天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