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望月的意思、朔望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望月的解釋

月球相繼兩次具有相同月相所經曆的時間。也叫“會合月”或“太陰月”。一個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時44分2.8秒。農曆一個月為29天或30天,即據朔望月制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朔望月(shuò wàng yuè)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天文曆法術語,指月球連續兩次呈現相同月相(如新月或滿月)所經曆的平均時間周期。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漢語詞義解析

  1. 構詞釋義

    “朔”指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的月相(完全不可見),此時為農曆每月初一;“望”指地球位于太陽與月球之間時的月相(滿月),對應農曆十五或十六。二者組合表示以朔、望為标志的完整月相周期。

  2. 天文定義

    朔望月平均時長約為29.53059 天(29日12時44分),是農曆月份劃分的基礎依據。其計算基于太陽、地球、月球的相對位置變化,與恒星月(月球繞地球公轉周期)存在差異。

二、權威典籍記載

三、文化曆法應用

朔望月在中國傳統曆法中具有核心地位:

典籍佐證:

《漢書·律曆志》載:“月有閏餘,朔不得中,是謂閏月”,說明古人已利用朔望月規律協調陰陽曆法。

(來源: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四、科學意義延伸

現代天文學證實,朔望月周期影響潮汐現象(大潮發生于朔、望時),并為日月食預測提供關鍵參數。其精确測量亦成為檢驗廣義相對論等理論的依據之一。

朔望月作為貫通古代曆法與現代科學的術語,既承載漢語“觀象授時”的文化智慧,亦體現天體運行的客觀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朔望月是描述月相周期性變化的天文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朔望月指月球連續兩次出現相同月相所經曆的時間周期,又稱"太陰月"或"會合月"。其核心特征是月相從朔(新月)到望(滿月)再回到朔的完整循環過程。

二、周期長度 • 平均時長:29天12小時44分2.8秒(約29.53059天) • 實際波動:因月球公轉軌道為橢圓,具體時長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化

三、與曆法的關系 中國傳統農曆以朔望月為月份基準:

四、形成原理 月球繞地球公轉時,因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變化,導緻地球觀測到的月相呈現周期性盈虧。這種位置變化周期即為朔望月,不同于恒星月(月球繞地球公轉的真正周期約27.32天)。

五、文化意義 作為中國農曆的核心時間單位,朔望月不僅指導農業生産,還衍生出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其周期性特征也被用來比喻事物發展規律,如《周易》中"月盈則虧"的哲學思想。

可通過查看、、等來源獲取更詳細的天文數據。

别人正在浏覽...

暗缪白符百宿獙獙婢妾魚長生久視躔探超倫朝使叢筱錯居大蔟丹皂導因動員令二十四友方趾圓顱飛軨扶柩漢字編碼黃埃恚汗奸唯激楚矜恃繼世谲變客船克陷來得個郎中嬾慢連朝路不拾遺陸次罵市懞裡懞懂沫饽内開捏着鼻子判詞潘張左束起音權兇儒行上膘扇構聖王世僞首日封霜松說條念款遂僞聽說通率團堕頑陋無底洞武震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