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常侍的意思、十常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常侍的解釋

東漢 靈帝 時宦官 張讓 、 趙忠 等十二人,都任中常侍,故稱。十,取其成數。《後漢書·宦者傳·張讓》:“是時 讓 、 忠 及 夏惲 、 郭勝 、 孫璋 、 畢嵐 、 栗嵩 、 段珪 、 高望 、 張恭 、 韓悝 、 宋典 十二人,皆為中常侍,封侯貴寵,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害。 黃巾 既作,盜賊糜沸,郎中 中山 張鈞 上書曰:‘……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上》:“ 漢 有 陳 竇 、十常侍之黨, 陳竇 以君子而敗,十常侍以小人而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十常侍是東漢靈帝時期(公元168-189年)掌握朝政的宦官集團,其名稱來源于官職“中常侍”。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成員組成

十常侍并非嚴格指十人,而是十二名宦官的統稱,因“十”為成數而得名。核心成員包括張讓、趙忠、夏恽、郭勝、孫璋等,均擔任中常侍,直接侍奉皇帝。在《三國演義》中,部分成員略有不同(如封谞、曹節等),屬文學創作調整。

2.權力來源與專權表現

3.曆史影響

4.現代引申義

如今,“十常侍”常被用來比喻濫用職權、破壞規則的利益集團,尤其指代權力核心中的腐敗小團體。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文學形象差異,(曆史背景)與網頁(《三國演義》描寫)。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常侍》的意思

《十常侍》這個詞指的是三國時期東漢末年朝廷中的十位宦官。他們通過虛僞、暴戾和專權的手段,對皇帝進行操控,導緻朝政腐敗,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常侍》這個詞的部首是“十”,由十橫組成。筆畫數是十一,由“十”和“一”組成。

來源

《十常侍》這個詞來源于《三國演義》。在小說中,作者羅貫中描寫了十常侍對權力的貪婪和殘暴,成為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的象征。

繁體

《十常侍》的繁體字為「十常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大緻相同,沒有明顯區别。

例句

曆史上的十常侍摧毀了朝廷的正常運作,導緻了王朝的覆滅。

組詞

宦官、權力、專權、殘暴

近義詞

宦官、權臣、奸臣

反義詞

忠臣、正直、廉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