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嘉谷。象征祥瑞。《南齊書·高帝紀上》:“秬草騰芳於郊園,景星垂暉於清漢。”
“秬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根據文獻記載,“秬草”指代“嘉谷”,即生長茂盛、品質優良的谷物。在古代語境中,它被賦予祥瑞的象征意義,常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吉兆相關聯。
2.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南齊書·高帝紀上》的記載:“秬草騰芳於郊園,景星垂暉於清漢。”此處以“秬草”與“景星”(象征祥瑞的星宿)并列,強化其作為盛世象征的意象。
3. 延伸解讀
“秬”字本義為黑黍(古代祭祀用谷物),推測“秬草”可能特指某種具有神聖或特殊用途的農作物。但因史料記載有限,其具體植物學指向尚不明确,更多作為文學修辭中的象征符號使用。
注意:當前可考資料權威性較低(來源标注為“極低權威性”),建議結合《南齊書》原文或專業訓诂學文獻進一步考證。
秬草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禾字旁)和"茓"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5個筆畫。
秬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它是指秋天裡稻谷或小麥收割後剩下的稻草或麥稭,也可以指莊稼成熟後露出在地面上的稭稈殘留物。
秬草的繁體字是"穀草"。繁體字中的"穀"是指稻谷或小麥,"草"指植物的莖或葉。所以,穀草的意思與秬草相同。
在古時候,秬草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比如《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糜草",而《說文解字》中将其寫作"攽草"。
以下是一些關于秬草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秬草堆、秬草棚、秬草壓、秬草人等。
近義詞有稻草、麥稭,反義詞可以用成熟莊稼或收獲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