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诙諧隱語;戲言。《漢書·東方朔傳》:“舍人不服,因曰:‘臣願復聞 朔 隱語,不知,亦當榜。’即妄為諧語曰:‘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何謂也?’ 朔 曰:‘令者,命也。壺者,所以盛也。齟者,齒不正也。老者,人所敬也。柏者,鬼之廷也。塗者,漸洳徑也。伊優亞者,辭未定也。狋吽牙者,兩犬争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六:“‘ 小姑 嫁 彭郎 ’, 東坡 諧語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辛亥和議之秘史》:“蓋逆知議必無結果,互為諧語,亦有先見之明也。”
“諧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诙諧的隱語或戲言,常用于通過幽默、雙關或隱喻的方式表達觀點。以下是具體解析:
現代文學中,諧語被用于表達都市生活的荒誕與内心掙紮,如當代作家在小說中借諧語反映社會現象。
諧語是一種融合智慧與幽默的語言形式,從古代隱語到現代創作,始終承載着文化中的戲谑與深意。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隨園詩話》等文獻原文。
諧語是指語言中雙音義相近又含有幽默感的詞語或短語。這些詞語或短語通過音韻、字形或字義上的巧妙組合形成,能夠引發人們的笑聲或幽默感。
諧語的部首為言字部,表示與語言有關。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的說法,諧字的基本筆畫是3畫。
諧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四庫全書提要》中,用來指代古代語言中的形、讀、義的巧妙組合,以取得幽默效果。
《諧語》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諧語」。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諧」字的寫法為「謝」,表示感謝、道歉等含義。後來,這個字擴大了含義,用來指代音調的取笑和巧妙。
1. 鹹魚翻身了,諧不諧?(鹹魚翻身了,想不到吧?)
2.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諧不諧?(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友好,它就對你友好。)
諧韻、諧聲、諧調、諧波、諧振、諧谑。
谑語、俏語、笑語。
正經言論、莊重語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