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正道。《韓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國保其身者,必且體道。” 陳奇猷 集釋:“體亦履也。” 唐 韓愈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體道履仁,外和内敏。” 宋 李綱 《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 道君皇帝 體道法古,應天順人,不貳不疑,傳付大器。”參見“ 履道 ”。
“體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體悟大道與躬行正道,即通過實踐和領悟來理解事物的根本規律,并踐行符合道德準則的行為。
詞語結構
古籍出處
最早見于《韓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國保其身者,必且體道。”唐代韓愈《除崔群戶部侍郎制》中也有“體道履仁”的表述,均強調通過實踐正道來修身治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事物規律的深刻洞察,如分析問題、領悟哲理,或評價某人具備踐行道德的能力。
哲學内涵
與道家思想相關,如《道德經》提出“道可道,非常道”,暗示“道”需通過内在體悟而非言語完全傳達,進一步延伸了“體道”的深層意涵。
“體道”融合了認知與實踐的雙重維度,既需心智上的領悟,也強調行動上的踐行。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上述來源。
體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有着深刻的哲學内涵。體道的主要含義是指理解宇宙萬物的本質規律和人生的道路,尋求與宇宙之道相合的智慧與境界。
體道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亻”和“道”。部首“亻”表示人,本意是指人體的形态,引申為人類的意義;部首“道”代表道路、道理、法則。
體道的拼音為tǐ dào。
體道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其中“亻”部首占據了3個筆畫,而“道”部首1個筆畫,合計為12個。
體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這本古代哲學經典中。《莊子》強調通達天地之性,遵循宇宙的自然規律。體道即是追求自身與自然的和諧與團結,也是成為道的體驗。
體道的繁體字為體道。
體道在古代曾有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是“體道”。這種寫法多出現于古代文獻中,如《莊子》、《老子》等。
1. 她通過修煉内心,探索宇宙的奧秘,逐漸融入了體道的境界。
2. 他一直努力追求體道,尋找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
1. 體悟:指通過深入思考和實踐,對某種道理或真理有所領悟。
2. 規律:指事物發展或運行的固定方式和順序。
3. 宇宙:指包括天體、星球、星系等一切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中的事物。
1. 悟道:指理解并領悟宇宙的本質和人生的道路。
2. 參悟:指通過觀察和體驗,深入理解某一事物或道理。
迷途:指在追求真理或道路時誤入歧途,失去正确方向。
困惑:指在認識事物或生活中感到迷茫、疑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