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rge rectangular bag hung on a horse] 褡在馬身上的大型褡裢
亦作“ 馬搭子 ”。披在馬身上的大型褡裢。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六章:“ 衛毅 的警衛員把馬褡子搬進來。” 沉凱 《古瑪河春曉》第二八章:“ 何明 伸手在 賈格爾汗 的馬褡子裡摸了一把,盡是金塊銀元。” 公劉 《太陽的家鄉》:“﹝隊長﹞說罷:拍了拍墊着坐的馬搭子。”
“馬褡子”是一種傳統馬具,主要用于裝載物品,常見于中國北方方言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馬褡子是搭在馬背上的大型褡裢(一種布制口袋),兩端下垂形成袋狀,可放置物品,方言中也稱“捎馬子”。其名稱由“馬”和“褡子”組合而成,屬于偏正式合成詞。
結構與用途
文化背景與使用注意
部分資料提到,馬褡子需正确安裝,否則可能對馬匹造成傷害,并引申為比喻“處理事務輕率”的成語。但此用法較罕見,多數解釋更側重其物理功能。
方言與文學引用
在方言中,“馬褡子”與“捎馬子”同義,文學作品如《保衛延安》也提及該詞,印證其實際應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方言差異或曆史演變,可參考、5、6的詳細釋義。
馬褡子是指騎在馬上的人的馬鞍。它是一種供人類騎馬使用的裝備,用于固定在馬背上,以便騎手保持平衡。
馬褡子的拆分部首是馬(mǎ)和衣(yī)。
馬褡子的總筆畫數為19畫。
馬褡子這個詞源自中國的古代,最早可追溯到《漢書·藝文志》。它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用來形容騎馬出行時所使用的馬鞍。
馬褡子的繁體字為馬褡子。
在古時候,《康熙字典》中記錄了馬褡子這個字的古漢字寫法為「馬褡子」。
1. 他縱馬躍上馬褡子,迅速馳騁在草原上。
2. 騎士整理了一下馬褡子,準備上路。
馬鞍、馬镫、馬鞭、馬銜等。
馬鞍、馬具、鞍座。
徒步、步行、行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