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勿的意思、得勿的詳細解釋
得勿的解釋
得無。猶言莫非,豈不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六郎》:“主人驚曰:‘得無客姓為 許 ?’ 許 曰:‘然,何見知?’又曰:‘得勿客邑為 淄 ?’曰:‘然,何見知?’主人不答,遽出。”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勿的解釋 勿 ù 副詞,不,不要:請勿動手。勿謂言之不預(不要說沒有預先說過)。 筆畫數:; 部首: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得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常見于文言文語境,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推測或反問語氣
表示“莫非”“豈不是”,用于疑問句中對事實的推測或确認。例如《聊齋志異·王六郎》中:“得勿客邑為淄?”(您的家鄉難道是淄川嗎?)
-
“得無”的變體
在古籍中常與“得無”通用,如“得勿饑耶?”(難道不餓嗎?),表達委婉的疑問。
二、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典文學作品或對話中,如:
- 《聊齋志異》:通過主客對話體現對對方身份的推測(例:“得無客姓為許?”)。
- 反問語境:隱含說話者的試探或關切,如“得勿饑耶?”。
三、延伸說明
- 與“勿”的關聯:單字“勿”本身表示否定(如“勿忘”),但“得勿”組合後語義偏向疑問而非直接否定。
- 現代使用:已不常見于現代漢語,多出現在研究文言文或古籍的場景中。
如果需要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例句,可參考《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勿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是什麼?
得勿(dé w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不可”或“不要”。它由“得”和“勿”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得”是由“彳”(走)和“木”(樹木)兩個部首構成,表示走向樹木,引申為得到;“勿”則由“勹”(包圍)構成,表示禁止、不要。在拆分筆畫方面,得勿分别有5個和4個筆畫。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是什麼?
得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在繁體字中,得勿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得勿的形狀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仍然保持一緻。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是什麼?
以下是一些使用得勿的例句:
1. 得勿欺人,要對每個人都友善相待。
2. 學習時得勿懶惰,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3. 自律意味着得勿放縱自己的欲望。
得勿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例如:
1. 得失(dé shī):得到和失去。
2. 得意(dé yì):感到滿意和得意。
3. 無勿(wú wù):沒有禁止和不要的意思。
得勿的近義詞是“不可”、“不要”,反義詞是“得宜”、“可以”。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