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秋天,楓、槭、黃栌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稱紅葉。 唐 韓愈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阙》詩:“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萬株紅葉滿。” 唐 杜牧 《朱坡》詩:“倚川紅葉嶺,連寺緑楊堤。” 元 馬緻遠 《夜行船·秋思》套曲:“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陳毅 《題西山紅葉》詩:“ 西山 紅葉好,霜重色愈濃。”
(2). 唐 代有“紅葉題詩”的佳話,後因以“紅葉”為傳情的媒介。 宋 晏幾道 《虞美人》詞:“一聲長笛倚樓時,應恨不題紅葉寄相思。”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慶緣》:“一段姻緣天上來,何須紅葉良媒。” 清 龔自珍 《小重山令》詞:“碧玉寒門産 麗華 。誤隨紅葉去,到天涯。”
(3).借指媒人。 沉從文 《三三》:“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說:‘少爺歡喜,要總爺做紅葉,可以去說親。’”參見“ 紅葉題詩 ”。
“紅葉”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從植物學、文學意象及文化象征三方面綜合解釋:
紅葉指楓樹、黃栌、槭樹等植物的葉子在秋季因葉綠素分解、花青素顯現而呈現紅色的自然現象。這類植物多分布于溫帶地區,如中國北方及日本等地,是秋季典型景觀之一。
詩詞中的秋景象征
唐代詩人常以紅葉入詩,如白居易“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描繪閑適秋意;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則突出紅葉的絢爛美感。
傳情媒介的典故
唐代“紅葉題詩”故事中,宮女借紅葉題寫詩句傳遞情思,後世文學以此象征緣分與相思,如晏幾道詞“應恨不題紅葉寄相思”。
常見紅葉樹種包括楓樹、黃栌(學名Cotinus coggygria)、槭樹等,其中黃栌在北方山區成片分布,形成“萬株紅葉滿”的壯觀景象。
紅葉,這個詞源自于漢語,是指指代樹葉變紅的現象。這通常是秋天來臨時,落葉樹的葉子由綠色變為紅色,給人們帶來了美麗的景色。
紅葉這個詞的部首是「纟」,總共有5個筆畫。
紅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左傳·成公十年》中,用來形容秋天落葉樹上的紅色。後來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描述秋季景色的常用詞彙。
紅葉的繁體字是「紅葉」。
在古代,紅葉的寫法有時候會不同于現代,常見的古代寫法有「赤葉」、「朱葉」等。
1. 秋天來了,萬山紅葉滿眼離愁。
2. 走在紅葉飄落的小道上,感覺像置身于仙境一般。
3. 這片紅葉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
根據「紅葉」這個詞可以派生出的詞彙有:紅葉滿山、紅葉飄落、紅葉遍地、紅葉秋風等。
紅葉的近義詞有:赤葉、朱葉、彤葉等。
紅葉的反義詞是綠葉,因為紅葉和綠葉形成鮮明的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