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和;和睦。《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周秉鈞 易解引 俞樾 曰:“鹹亦和也。”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少長有禮,上下鹹和。”
“鹹和”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一、基本詞義 “鹹和”指協和、和睦,強調群體間的融洽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無逸》的“用鹹和萬民”,意為統治者勤政使百姓和諧。漢代潘勗在《冊魏公九錫文》中以“上下鹹和”描述禮制下的社會秩序,突顯其作為政治理想的含義。
二、曆史年號 作為東晉成帝司馬衍的第一個年號,“鹹和”使用時間為公元326年2月至334年,共9年。這一用法屬于特定曆史時期的紀年方式。
補充說明
單字“鹹”在古漢語中有多重含義:既可作副詞表“普遍”(如《國語》“小賜不鹹”),也可作動詞表“調和”(如《天工開物》中“鹹力”指協調用力),這些語義為“鹹和”的構詞提供了基礎。
《鹹和》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合并、結合”。鹹和這個詞通常用來表示兩種或多種不同的事物或觀念被融合或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或共同的目标、理念或利益。
《鹹和》這個字由“口”和“合”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八畫。其中,“口”是本字的偏旁部首,用于表示與口有關的事物;“合”是本字的主體部分,用于表示兩個事物結合或合并在一起。
《鹹和》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漢字形體演變過程。它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的《周禮·秋官·司谏》中。根據曆史記載,這個詞在古代時代是以“鹿”作為原型,意為鹿群的合并。
在繁體字中,《鹹和》被寫作“銜和”或“銜與”。這些繁體字的字形與簡化字相比更加複雜和繁瑣,一般在香港、澳門、台灣等地使用。
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鹹和》這個字的字形曾發生一些變化。最初,《鹹和》的形狀是一個象形字,寫作 “” 形,表示兩個鹿頭從兩側相對合并。後來,字形簡化為今天的樣子。
1. 我們需要鹹和各方利益,才能達成共赢的局面。
2. 這個項目不同部門之間需要鹹和合作才能順利進行。
3.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必須要鹹和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組詞:鹹和合、鹹和化、鹹和一體。
近義詞:合并、融合、整合。
反義詞:分離、隔離、割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