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 漢 晁錯 《論貴粟疏》:“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初,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 宋 王安石 《收鹽》詩:“不煎海水餓死耳,誰肯坐守無亡逃?”
“亡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亡逃”讀作wáng táo,意為逃亡、逃走,指因恐懼、躲避責任或其他原因逃離原地的行為。該詞由“亡”(本義為逃跑)和“逃”(逃離)兩個近義字組成,強調逃離的緊迫性。
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漢代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提到“亡逃者得輕資也”,指逃亡者攜帶財物逃離;《後漢書》記載“諸家子弟恐懼,皆亡逃自匿”,描述因害怕而藏匿的行為。宋代王安石詩作《收鹽》中“誰肯坐守無亡逃”,則反映百姓為生存被迫逃離的無奈。
現代含義擴展
除字面意義的逃跑外,也可比喻逃避現實或心理困境,例如因壓力産生的退縮心理。
“亡逃”與“逃亡”含義相近,但更側重主動逃離的動機,而“逃亡”多指長期躲避追捕的狀态。例如:“亡逃者”可能為臨時躲避,而“逃亡者”常隱含持續性的流亡。
亡逃(wáng táo)是一個漢字詞,由“亡”和“逃”兩個字組成。
“亡”是一個多音字,主要有兩種讀音。在這個詞中,它的讀音是“wáng”。作為一個單獨的字,它表示死亡或失去。它的部首是“亠”,總筆畫數為三。在古代漢字中,它的寫法有時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
“逃”的讀音是“táo”,意思是逃離或逃跑。它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辶。作為一個獨立的字,它可以表示逃避或逃脫的動作。
“亡逃”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史書,指的是逃亡或脫逃。這個詞組常用來描述逃跑的行為,尤其是指在戰争、災難等緊急情況下的逃逸。
在繁體字中,“亡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漢初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将“亡”寫作“忄亡”,而“逃”寫作“辶兆”。這些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但基本結構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亡逃”的例句:
1. 他在戰争中受到驚吓,亡逃至遠方。
2. 那個犯罪分子一氣之下亡逃到了外國。
組詞:逃亡、亡命、逃難
近義詞:逃遁、逃脫、脫逃
反義詞:歸降、歸順、歸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