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亡。 汉 晁错 《论贵粟疏》:“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 宋 王安石 《收盐》诗:“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
“亡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亡逃”读作wáng táo,意为逃亡、逃走,指因恐惧、躲避责任或其他原因逃离原地的行为。该词由“亡”(本义为逃跑)和“逃”(逃离)两个近义字组成,强调逃离的紧迫性。
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到“亡逃者得轻资也”,指逃亡者携带财物逃离;《后汉书》记载“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描述因害怕而藏匿的行为。宋代王安石诗作《收盐》中“谁肯坐守无亡逃”,则反映百姓为生存被迫逃离的无奈。
现代含义扩展
除字面意义的逃跑外,也可比喻逃避现实或心理困境,例如因压力产生的退缩心理。
“亡逃”与“逃亡”含义相近,但更侧重主动逃离的动机,而“逃亡”多指长期躲避追捕的状态。例如:“亡逃者”可能为临时躲避,而“逃亡者”常隐含持续性的流亡。
亡逃(wáng táo)是一个汉字词,由“亡”和“逃”两个字组成。
“亡”是一个多音字,主要有两种读音。在这个词中,它的读音是“wáng”。作为一个单独的字,它表示死亡或失去。它的部首是“亠”,总笔画数为三。在古代汉字中,它的写法有时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似。
“逃”的读音是“táo”,意思是逃离或逃跑。它的部首是“辶”,总笔画数为辶。作为一个独立的字,它可以表示逃避或逃脱的动作。
“亡逃”一词最早来源于古代史书,指的是逃亡或脱逃。这个词组常用来描述逃跑的行为,尤其是指在战争、灾难等紧急情况下的逃逸。
在繁体字中,“亡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例如,汉初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将“亡”写作“忄亡”,而“逃”写作“辶兆”。这些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有所差异,但基本结构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亡逃”的例句:
1. 他在战争中受到惊吓,亡逃至远方。
2. 那个犯罪分子一气之下亡逃到了外国。
组词:逃亡、亡命、逃难
近义词:逃遁、逃脱、脱逃
反义词:归降、归顺、归来
百利保真边务并臻才疏志大朝宪成利成心储吏倒垂盗嫂受金大是大非东海黄公二星非罚凤鷟滑出溜花事矫情镇物济活金粉南朝九浍旧相识酒注子蠲释绢子柳陌花丛萝图洛阳社率更体满意蟊蜮磨错剖拨浅弊卿家清列七十二旗星气谊取景趍趍乳女三崔韶妙使不着视如敝屣十斋期顺水説得嘴书啓沓冒贪狼痛悼托援徒政万一五陈香蚁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