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慘慄的意思、慘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慘慄的解釋

1.悲痛之極。 漢 王褒 《九懷·思忠》:“感餘志兮慘慄,心愴愴兮自憐。”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閻羅薨》:“公一夜夢父來,顔色慘慄。”

2.寒極貌。《素問·至真要大論》:“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 王冰 注:“慘慄,寒甚也。”《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凝冰慘慄,而不能凋欵冬之華。” 明 歸有光 《畏壘亭記》:“寒風慘慄,木葉黃落。” 清 方文 《九日銅陵阻雨》詩:“前去 吳江 天慘慄,昨歸 京口 路凄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慘慄”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因極度悲痛或寒冷引發的身心震顫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情感層面

形容内心悲痛至極引發的戰栗感。《楚辭·九辯》中“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一句的“憯”即與“慘”通假,王逸注疏稱“慘慄”為“傷痛急迫之貌”,體現情感劇烈波動的生理反應。

二、體感層面

指肉體受嚴寒侵襲的顫抖狀态。《素問·瘧論》記載“寒氣入經則稽遲,慘慄而不能食”,此處的“慘慄”特指寒邪入體引發的肌體僵直與寒顫現象,常見于中醫古籍對病理反應的描述。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創作中常作通感修辭。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凄凄不似向前聲”的意境,雖未直用“慘慄”二字,但通過聲韻營造出類似的凄切戰栗感,印證該詞在古代文學中的情感投射功能。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屬罕用詞彙,研究需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中華大字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慘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極度的悲痛
    指内心極度哀傷、痛苦,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例如:

    • 漢代王褒《九懷·思忠》中“感餘志兮慘慄,心愴愴兮自憐”,表達作者内心的悲怆。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描述“顔色慘慄”,形容人物因悲痛而面色凄慘。
  2. 形容極其寒冷
    多用于描繪天氣或環境的酷寒,例如:

    • 《古詩十九首》中“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強調冬季北風的凜冽。
    • 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凝冰慘慄”,突出嚴寒中冰的刺骨感。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仿古語境。其雙重含義均通過具體意象(如寒風、冰霜、人物神态)傳遞情感或環境特征,具有鮮明的文學表現力。

别人正在浏覽...

白冠厘纓包幹制抱恨終天本統變互變咎避而不談比手畫腳博奪布兵塵雜詞形萃類打地鋪大雩大洲東虞方等聲房基番羅梵志封署焚黃規厲海檝橫潰鴻鴻彙攏胡揪渾敦禍罰潔己從公解析精廉救給姱容攔擋兩截事門庇妙適謬見牧圉蹑足扭絞前婦蹂損三君上回沙牛讪侮牲號刷的庭障銅葉隤墜突然襲擊渭川千畝詳尋鹹苦小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