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脫落的外殼。《莊子·寓言》:“予蜩甲也,蛇蛻也。” 成玄英 疏:“蜩甲,蟬殼也。” 唐 黃滔 《謝試官啟》:“ 滔 蜩甲薄姿,蟻封微狀;學雖勤於刻汁,藝則愧於鏤氷。” 明 鄭若庸 《玉玦記·博弈》:“落子聲遲瑤砌,看身如蜩甲,兀化難移。”
“蜩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蜩甲”指蟬蛻(即蟬幼蟲羽化後留下的外殼)。該詞由“蜩”(tiáo,古語中蟬的别稱)和“甲”(外殼)組成,字面意為“蟬的外殼”。
2. 來源與别稱
在中醫藥領域,“蜩甲”是蟬蛻的别名之一,又稱蟬殼、枯蟬、蟬衣等,來源于蟬科昆蟲黑蚱羽化後的蛻殼。其外形輕而中空,表面黃棕色,具有透疹、鎮靜等藥用功效。
3. 文化象征
曆史上,“蜩甲”常被用作蛻變與新生的象征。例如《莊子·寓言》中以“蟬蛻蛇解”比喻生命形态的轉變,暗含道家對自然循環的哲學思考。
4.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蜩甲”的意象被引申為專注與突破的隱喻。例如,手工藝人或學者通過長期鑽研實現技藝精進的過程,常被類比為“蟬蛻”般的蛻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蟬蛻的藥用成分或具體典籍引用,可參考《本草綱目》或中醫藥文獻。
《蜩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蟬的外殼。
《蜩甲》的部首是蟲,它有11個筆畫。
《蜩甲》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文獻中。在古代,人們常用蟬的外殼來治療一些疾病,因此将蟬的外殼稱為蜩甲。
《蜩甲》的繁體字為「蜩甲」。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蜩的寫法為「蟬」,甲的寫法為「甲」。
1. 炎炎夏日,樹上的蜩甲鳴叫不止。
2. 她佩戴着一枚蜩甲制成的項鍊。
蜩聲:指蟬的鳴叫聲。
甲殼:指昆蟲、動物等身體表面的堅硬外殼。
蛻甲:指昆蟲等動物慢慢剝離舊皮并生成新的外殼。
蟬蛻:指蟬脫離外殼的過程。
蟬皮:指蟬脫掉的外殼。
南極:指地球上溫度極低的地方。
北極:指地球上溫度極高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