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孏的意思、惰孏的詳細解釋
惰孏的解釋
見“ 惰嬾 ”。
詞語分解
- 惰的解釋 惰 ò 懶,懈怠,與“勤”相對:懶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驕卒惰。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孏的解釋 孏 ǎ 古同“懶”。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惰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duò lǎn(注:中“duò jié”的發音可能存在誤記,綜合多數文獻應以“lǎn”為準),其含義與“懶惰”相同,常用于形容懶散怠惰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惰孏”由“惰”與“孏”組合而成:
- “惰”:本義為懈怠、不恭敬,後多指懶惰(如《廣雅》中“惰,懶也”)。
- “孏”:同“懶”,表示怠惰、懶散。兩者結合強調消極怠惰、不思進取的狀态。
-
異體與用法
- 該詞亦寫作“惰嬾”或“惰孏”,屬于古漢語中的異體詞。例如:
- 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惰嬾”與勤勉對比()。
- 陶潛《責子》詩用“惰嬾”形容兒子的懶散()。
-
文化背景
提到“惰孏”源自漢代匈奴貴族康居孏的故事,但此說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後世附會。更可靠的來源是魏晉文獻中的直接用例()。
文獻例證
- 《抱樸子·守塉》:
“何必譏之以惰嬾,而察才以相士乎!”——強調懶散與才能的對比。
- 陶潛《責子》:
“阿舒已二八,惰嬾故無匹。”——以“惰嬾”批評兒子的怠惰。
辨析與總結
- 常見誤讀:部分資料(如)将“孏”誤讀為“jié”,實為“lǎn”。
- 現代應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魏晉時期文獻(如、4)。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惰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懶惰、懶散。它拆分的部首是“心”和“矛”,它的筆畫數是14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但它在現代中文中并不常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由于它是個較為生僻的字,很少見到有古代的書籍中出現該字。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整天無所事事,簡直就是個惰孏的懶鬼。”在組詞方面,惰孏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惰性”、“惰怠”等。近義詞可以是“懶惰”、“懶散”,反義詞可以是“勤奮”、“努力”。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