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 時對免除奴隸身份為佃客者的稱呼。《晉書·會稽王道子傳》:“﹝ 司馬元顯 ﹞又發東土諸郡免奴為客者,號曰‘樂屬’,移置京師,以充兵役。”
“樂屬”是東晉時期的曆史術語,主要用于指代被免除奴隸身份後成為佃客的人群。以下是詳細解釋:
“樂屬”讀作lè shǔ,指東晉時期通過官方免除奴隸身份、轉而依附于地主階層從事農業生産的佃客。這一群體雖脫離奴隸身份,但仍需為主戶服役或繳納地租,處于半自由狀态。
據《晉書·會稽王道子傳》記載,東晉權臣司馬元顯曾将東部各郡“免奴為客者”(即被釋放的奴隸)集中至京師(今南京),并統稱為“樂屬”,以補充兵役。這一政策反映了東晉後期因戰亂導緻的兵源短缺問題,但也因強制征發引發社會矛盾。
“樂屬”體現了東晉社會階層流動的特殊形态,是研究當時奴隸制度演變和階級關系的重要概念。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事件,可參考《晉書》等權威文獻。
《樂屬》(lè shǔ)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乚(yǐ)和屬(shǔ)。乚是左邊的部首,屬是右邊的部首。
乚,又稱為乙字旁(yǐ zì páng),是一個漢字的獨立構件。它是一個垂直的直線,表示垂直向上的狀态或作為排位的刻度。
屬,又稱為屍字旁(shī zì páng),是一個漢字的獨立構件。它表示身體或人的一部分,也可以指代隸屬關系。
《樂屬》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樂器”。在古代,樂器是用來演奏音樂的工具。《樂屬》一詞表示與音樂相關的事物或組織。它可以指樂器的種類和分類,也可以指音樂家、音樂團體等。此外,樂屬還可以指音樂産業。
在繁體字中,樂屬的寫法為「樂屬」。
在古代,樂屬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由于古代漢字的字形演變,現代的寫法已經成為主流。因此,無法确切說出古代漢字寫法的細節。
以下是一些關于《樂屬》的例句:
1. 這家公司是音樂産業中的一家重要的樂屬。(指公司在音樂産業的地位)
2. 他被任命為音樂學院的樂屬。(指他成為音樂學院的教授或負責人)
組詞:音樂、樂器、樂譜、樂隊、音樂會
近義詞:樂團、音樂界、音樂社區
反義詞:非樂屬、非音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