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召伯 所茇。”蔽芾,樹木茂盛、濃蔭覆蔽貌。後因以“棠芾”喻惠政。 宋 李昴英 《賀新郎·陪廣帥方右史登越台》詞:“清明官府歌棠芾。且蕭閒事外,下看玉城珠市。”參見“ 棠樹 ”。
“棠芾”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詩經·召南·甘棠》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原指甘棠樹(即棠梨樹)枝葉繁茂、濃蔭覆蔽的景象。“蔽芾”形容樹木生長旺盛的狀态。
二、引申含義 因詩句描述周朝召伯(召公奭)在甘棠樹下處理政務、施行仁政的故事,後人将“棠芾”引申為對德政或惠民政策的贊美。例如宋代李昴英詞作中“清明官府歌棠芾”即用此典,表達對清廉政績的稱頌。
三、使用場景
注: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形容自然景物或人物品質,但主流權威釋義仍以“喻惠政”為核心。讀音為táng fèi,注意“芾”在此不讀fú。
《棠芾》是一個古代的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櫻桃的花朵。櫻桃樹開花時,花朵美麗絢爛,給人一種亮麗而歡快的感覺。因此,人們用《棠芾》來形容花朵豔麗、美好的景象。
根據《康熙字典》,《棠芾》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木”、“艹”和“方”三個部首,其中“木”表示木材、植物,而“艹”表示草的意思,最後一個“方”則是表示“正直、端正”的意思。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9畫。
《棠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這篇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的楚地(今湖南地區),人們常常以棠芾作為比喻,形容美好的事物,如美麗的景色、美麗的女子等。由于先秦時期樂府詩中大量涉及楚地的文化,因此《棠芾》逐漸流傳開來。
在繁體中,例如繁體字“棠”是蓓的意思,“芾”是花蕾的意思。所以,繁體中将“棠芾”寫作“蓓蕾”。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棠芾》最早以篆書形式出現,篆書是古代漢字書法的一種形式。隨着時間的推移,造字的方式有了變化,楷書出現後,也有了楷書的寫法。所以,《棠芾》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略有區别。
1. 春風拂面,萬紫千紅,滿樹棠芾,如詩如畫。
2. 世上最美的風景就是百花争豔,繁花似錦,棠芾爛漫。
組詞:棠害、棠幹、棠悅。
近義詞:花朵、花蕾、花開。
反義詞:凋落、凋零、稀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