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屈伸 ”。1.屈曲和伸舒。《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漢 賈誼 《治安策》:“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宋 蘇轼 《羅漢贊》之三:“屈者已往,信者未然;孰能住此,屈信之間。”
(2).猶進退浮沉。《荀子·不苟》:“此言君子能以義屈信變應故也。” 宋 蘇轼 《肺病》詩:“肺病比不作,屈信三十年。” ********* 《青春》:“推而言之,乃至生死、盛衰、陰陽、否泰、剝復、屈信……健壯頽老之輪回反復,連續流轉,無非青春之進程。”
“屈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同“屈伸”
指物理上的彎曲與伸展,如《周易·繫辭下》提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強調事物在屈曲與舒展間的相互作用。
示例:漢賈誼《治安策》中“平居不可屈信”,形容肢體無法彎曲伸展的狀态。
抽象層面的進退浮沉
引申為人生或境遇的起伏變化,如《荀子·不苟》中“以義屈信變應”,指君子根據道義調整進退。蘇轼《肺病》詩“屈信三十年”也暗含人生起伏的感慨。
部分語境中(如),可能被引申為被迫屈服于權勢,帶有放棄原則、妥協的負面色彩,但這一用法并非傳統核心義項,更多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該詞在古籍中更偏向中性描述,而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含貶義。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獲取标準釋義。
屈信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屈服、低下的心情或姿态。它多用來形容在面對強大壓力或困難時,心靈上被壓抑或迫使屈服的狀态。
屈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巴字旁,右邊是犬字旁。它共有6畫。
屈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原指彎曲、彎腰示敬的動作。後來演變為表示屈服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屈字保留了原本的形狀,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的書寫中,屈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形狀更加扁平,而且左邊的部分更像是一把彎曲的弓。
1. 面對逆境,他沒有屈信,堅定地迎接挑戰。
2. 她毅然擺脫了自己的屈信,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屈服、屈從、******、屈居、屈才
屈服、低頭、服從、順從
傲慢、不屈、抗拒、頑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