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的瘴氣。 隋 王胄 《卧疾閩越述淨名意》詩:“ 五嶺 常鬱炎,百 越 多山瘴。” 唐 孟貫 《送吳夢闇歸閩》詩:“海雲添晚景,山瘴滅晴暉。”
“山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山瘴(拼音:shān zhàng)指山中的瘴氣,即古代山區因濕熱環境滋生的緻病氣體。這種氣體多出現在熱帶或亞熱帶山林中,由動植物腐爛或濕熱蒸郁形成,易引發疾病(如瘧疾等)。
詞源
源自中國古代對南方山區自然環境的描述。隋代詩人王胄在《卧疾閩越述淨名意》中寫道:“五嶺常鬱炎,百越多山瘴”,唐代孟貫的《送吳夢闇歸閩》也有“海雲添晚景,山瘴滅晴暉”之句,均以“山瘴”體現環境險惡。
科學解釋
瘴氣是古代對山林濕熱地區傳染病的統稱,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蚊蟲傳播的瘧疾、登革熱等疾病有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詩中的具體用法或現代科學解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文獻及研究。
《山瘴》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山區中的瘴氣。山瘴指的是由于山地特殊的地貌、氣候和植被等因素産生的一種特定的病氣。
《山瘴》的拆分部首是山(shān),而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山瘴》這個詞源自漢代,古代山地地區人們發現山區中容易産生一種特殊的氣候現象,稱之為“山瘴”。繁體字為「山癥」(shān zhēng)。
在古代,有關山瘴的文字記載不多。但其中一種古籍《黃帝内經》中記載了關于山瘴的一些治療方法。根據當時文字的使用,山瘴的寫法可能是「山瘇」或「山疭」。
1. 這個山區常年籠罩在濃郁的山瘴之中,居民們都需要防範瘴氣引發的健康問題。
2. 醫生告訴我,山瘴是由于濕氣聚集在山谷中,造成濕熱引起的。
組詞:山雨欲來風滿樓、山高水長、山長水遠。
近義詞:山疫、山疠、山疥。
反義詞:山明水秀、山清水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