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策試的意思、策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策試的解釋

[a kind of imperial exam] 以寫策論方式進行的科舉考試

詳細解釋

古代以策問試士,因稱對臣下或舉子的考試為“策試”。《後漢書·徐防傳》:“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 唐 韓愈 《唐故相權公墓碑》:“前後考第進士及庭所策試士,踵相躡為宰相達官。”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宋鄭公為國惜體》:“是時西北有警, 英公 能結内宮,又得上心,乃撰一策題,如策試制科者,教 仁宗 以試兩府大臣,欲以窮 恭公 之不學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八章:“天變非常, 崇祯 自己何嘗不怕?去年六月間今上在 中極殿 親自策試廷臣七十馀人,策題就寫着‘年來天災頻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晝見五旬,四月 山西 大雪’等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策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試形式,其核心特點是以“策論”為考核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策試指通過撰寫策論來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策”指古代用于書寫的竹簡或木片,後引申為應試者針對時政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試”即考試。這種考試形式要求考生針對朝廷提出的現實問題(策問)進行分析并撰寫對策文章(策論)。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後漢書·徐防傳》記載博士弟子需通過策試考核經學造詣。
  2. 唐代發展:韓愈在《唐故相權公墓碑》中提及策試士子成為宰相達官的選拔途徑,說明其在唐代已成為重要考核方式。
  3. 宋代定型:孔平仲《孔氏談苑》記載策試内容更注重實務能力,與科舉制度深度融合。

三、考試特點

四、現代延伸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自2005年起開設“系統思考和決策試驗”課程,可視為策試思維在現代教育中的創新應用。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朝代的策試形式存在差異,具體實施細節可參考《新唐書·選舉志》《宋史·職官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策試的意思

《策試》是一個名詞,指的是在政府機構或者企事業單位中,對某項政策、計劃或方案進行試驗、嘗試和評估的過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策試》這個詞由“竹”和“言”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竹”部表示象形字的意義,表示竹子;“言”部表示會意字的意義,表示言語、語言。

根據部首的信息,我們可以将《策試》這個詞的筆畫拆分為10個,其中包括豎、橫、撇、捺、提、點等。

來源和繁體

《策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政府官員需要對提出的政策進行試驗,以便更好地評估效果。因此出現了“策試”這個詞彙。

在繁體字中,“策試”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無任何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與現代不同的特點。以《策試》為例,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包括筆畫的順序和形狀的變化。然而,由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和古代有一定的區别。

例句

1. 政府決定對新的經濟政策進行策試,以評估其在實踐中的可行性。

2. 這個企業在市場上推出了一項新産品,正在進行策試階段,以确定其市場反應。

組詞

組詞方面,與《策試》相關的詞彙有:策劃、策略、試驗、評估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試驗、實驗、嘗試、試探。

反義詞:确定、執行、實施、落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