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書簡的袋子。因底呈方形,故稱。《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中黃門 田客 持詔記,盛緑綈方底,封禦史中丞印。” 顔師古 注:“綈,厚繒也。緑,其色也。方底,盛書囊,形若今之算幐耳。”《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光武 崩,大行在前殿, 荊 哭不哀,而作飛書,封以方底。” 李賢 注:“方底囊,所以盛書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田山薑 ﹞比督學 江 南,舁以肩輿,從兩驢,載衣裳一箱,五經子史兩方底。”
方底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指器物底部呈方形的形制特征。該釋義源于古代器物(如箱、筐、鼎等)的物理形态描述,強調幾何結構的方正性。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器物底部為方形”,突顯其與“圓底”的形态對立。
方底器物(如方底竹筐)在古代禮儀中象征莊重與秩序。《禮記·曲禮》有“方曰筐,圓曰筥”的記載,說明方底容器常用于正式場合,體現禮制規範。
固定搭配“方底圓蓋”比喻事物不相契合或矛盾對立。源自《楚辭·蔔居》“方枘圓鑿”的意象,後演化為成語,強調不可調差異。
參考來源:
“方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方底”最初指古代用于存放書簡的袋子,因其底部呈方形而得名。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部分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根基牢固”,類似“基礎如方形般穩固”。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解讀。
建議在學術或文獻場景中,以“盛書袋”的本義為主;日常交流中若用其引申義,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百戎八陉别具肺腸弊居波峰草穢踟躇詞無枝葉厝言大鼓書達命方局肥茂豐篠脯氨酸孤魂紙國庠國章罟網紅沙畫本回連監禦解批金挺拘墟之見狂想愧疚老湯黎瘼綸冊緑桂馬汧眉棱骨磨砻浸灌畔涯砏磤錢丬魚青雲直上棄親阒無人聲容質山竄升名拾菜孃實幹水腹熟脫私房話台槐桃竹簟鐵雷通易托盧秃士韋弦之佩僞意物候閑可笑不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