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在今 河南省 嵩縣 東北。 唐 王昌齡 《送狄宗亨》詩:“秋在水清山暮蟬, 洛陽 樹色 鳴臯 煙。” 唐 李白 《鳴臯歌送岑徵君》:“若有人兮思 鳴臯 ,阻積雪兮心煩勞。” 王琦 注:“《河南通志》: 鳴臯山 ,在 河南府 嵩縣 東北五十裡,一名 九臯山 ,昔有白鶴鳴其上,故名。” 唐 劉禹錫 《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見寄》:“脫屣将相守沖謙,唯於山水獨不廉。枕 伊 背 洛 得勝地, 鳴臯 少室 來軒簷。”
“鳴臯”一詞的含義可從地理名稱和文化意象兩個角度解析:
地理名稱
指河南省嵩縣東北的一座山,古稱“九臯山”。因傳說曾有白鶴在此鳴叫得名,唐代詩人王昌齡、李白等均在其詩作中提及此山,如“洛陽樹色鳴臯煙”(《送狄宗亨》)、“若有人兮思鳴臯”(《鳴臯歌送岑徵君》)。
文化意象
部分資料提到其引申為“人才輩出、聲名顯赫”的象征,源于傳說中鳴臯山的神鳥遇人才則高鳴。不過此解釋多見于現代成語類詞典,古典文獻中更多作為地理标志出現。
補充說明
建議在文學賞析時結合具體語境,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注釋。
《鳴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鳥鳴的聲音在山谷間回蕩。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早晨或黃昏時分,山谷中鳥兒的歌聲清脆悠揚,給人一種甯靜美好的感覺。
《鳴臯》的拆分部首是“鳥”和“山”,其中“鳥”為左部,表示與鳥相關;“山”為右部,表示與山有關。這個詞共有14個筆畫。
《鳴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詩詞創作中,用來描繪自然景觀和表達人情之美。其繁體字為「鳴臯」。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鳴」和「臯」的字形和現在略有不同。古代的「鳴」是用兩個立體的「口」字組成,表示鳥兒的喙;而「臯」則是現在字形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則像是一個山丘。
1. 清晨,小山谷裡傳來了鳴臯聲,讓人感到甯靜而美妙。
2. 黃昏時分,鳴臯聲在整個山谷中回蕩,讓人心生向往之情。
組詞:山谷、傾盆
近義詞:鳥鳴、山歌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