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虎焦原的意思、雕虎焦原的詳細解釋
雕虎焦原的解釋
《屍子》:“ 中黃伯 曰:餘左執 太行 之獶而右搏雕虎。”又:“ 莒國 有石 焦原 者,廣尋,長五十步,臨百仞之谿, 莒國 莫敢近也。有以勇見 莒子 者,獨卻行劑踵焉。”後以“雕虎焦原”謂壯士履險。 清 黃宗羲 《千秋王府君墓志銘》:“ 甬 有耆舊,居仁由義,河山雖改,詩書不廢。雕虎 焦原 ,不異平地。深松茂柏,永無憔悴。”
詞語分解
- 雕虎的解釋 即虎。虎身毛紋如雕畫,故名。《後漢書·張衡傳》:“執雕虎而試象兮,阽 焦原 而跟止。” 李賢 注:“彫虎,有文也。” 南朝 梁 劉孝标 《廣絕交論》:“夫草蟲鳴則阜螽躍,雕虎嘯而清風起。”《舊唐書·鄭
- 焦原的解釋 .巨石名。《屍子》卷下:“ 莒國 有石焦原,廣尋長五百步,臨萬仞之谿。 莒國 莫敢近也。”《文選·張衡<思玄賦>》:“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執彫虎而試象兮,阽焦原而跟趾。”舊注引《屍子》:“
網絡擴展解釋
“雕虎焦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指壯士履險”,即形容勇猛之人敢于面對危險境地。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來源:由“雕虎”與“焦原”兩部分組成。
- 雕虎:指傳說中的猛獸,象征兇險(出自《屍子》中黃伯“右搏雕虎”的典故)。
- 焦原:指莒國一處險峻的焦原石地(《屍子》記載其“臨百仞之谿”,無人敢近)。
- 整體含義:比喻勇者不懼艱險,敢于挑戰險境。
二、出處與典故
- 《屍子》典故:
- 中黃伯搏虎:“餘左執太行之獶(猿類),而右搏雕虎”,展現勇猛形象。
- 莒國焦原:描述焦原地勢險峻,唯勇者敢獨行其上。
- 後世引用:清代黃宗羲在《千秋王府君墓志銘》中以“雕虎焦原,不異平地”贊頌墓主無畏艱險的品格。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描述兇險環境中的勇者行為(如“身處雕虎焦原之境”)。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勇氣而非魯莽。
- 成語結構:聯合式(“雕虎”與“焦原”并列)。
四、注意争議
個别資料(如)提出該成語有“誤解事物本質”的引申義,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屍子》原文或黃宗羲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雕虎焦原》是一個古老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比喻能幹、有才能的人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變得更加鋒利和出色。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雕(雕刻)、虎(大老虎)、焦(枯竭)和原(池塘)。它的部首包括雨和虍,而它的總筆畫數是22。
《雕虎焦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策·齊策三·踐比幹之義》。在這個典故中,比幹是一個齊國的大臣,他的愛國精神和忠誠被趙威國君所嫉妒。趙威國君将比幹和他的家人折磨緻死後,又用火燒光了比幹家的房屋和田園,隻留下了一片焦黑的荒地。後來,齊悼公通過這件事,感歎比幹的忠誠和才能之強,用《雕虎焦原》來形容比幹的英勇和不屈。
在繁體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雕虎焦原」。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不同。所以在古代,我們可能會看到「雕虎燋原」的寫法。
一個示例句子是:他經曆了無數的困難和挫折,但他依然能夠通過努力和智慧,在逆境中表現出色,實在是一個「雕虎焦原」的人才。
與《雕虎焦原》相關的組詞有:雕琢、焦急、失焦等。
《雕虎焦原》的近義詞是「磨煉出精鐵」,反義詞則是「怕事躲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