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稭的意思、秫稭的詳細解釋
秫稭的解釋
[sorghum stalk] 摘了穗的高粱杆
詳細解釋
同“秫稭”。高粱稈。
詞語分解
- 秫的解釋 秫 ú 黏高粱,可以做燒酒,有的地區泛指高粱:秫稭。秫米(高粱米)。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稭的解釋 稭 ē 農作物收割以後的莖:麥稭。豆稭。秫稭。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秫稭”的詳細解釋如下:
1.讀音與字形
- 正确讀音:shú jiē(注意“秫”不讀作“shù”,“稭”不讀作“jí”)。
- 字形構成:
- “秫”:左邊為“禾”(表谷物類),右邊為“術”(表音)。
- “稭”:左邊為“禾”,右邊為“吉”(表音)。
2.基本詞義
- 定義:指高粱的莖稈,即收割後去掉穗的部分。
- 方言延伸:在河南等中原地區,有時也指玉米稭稈,但這一用法非主流。
3.曆史與文獻
- 古代用法:“秫”在《詩經·豳風·七月》中已指代高粱,“稭”泛指谷物莖稈。
- 文學作品:清代《兒女英雄傳》和《揚州畫舫錄》等文獻中均有“秫稭”用于描述生活場景的記載。
4.應用場景
- 傳統用途:常用于編織器具(如席子、筐簍)、燃料或工藝品材料。
- 現代延伸:在農業社會中,其堅韌特性使其成為重要資源。
5.常見誤區
- 讀音易錯:需避免按形聲字半邊誤讀為“shù jí”。
- 作物混淆:主要對應高粱,與玉米無關(方言除外)。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詩經》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秫稭的意思
秫稭(lú jiē)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割下秫稭穗的秫藁或秫杆。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秫稭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禾字頭部,右邊是木字頭部。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來源
秫稭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綢缪》篇中,描述了農民秋收時的場景。
繁體
秫稭的繁體字為稭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秫稭的字形稍有不同,舊時的寫法為“䎏䎏”。
例句
1. 農民正在田間割下了金黃的秫稭。
2. 晚秋的田野上堆滿了秫稭和麥杆。
組詞
秫稭的相關詞彙有:秫藁、秫杆、秫稈等。
近義詞
秫稭的近義詞包括:禾稈、稈子等。
反義詞
秫稭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