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創立。為國際經度起算點。1953年台址遷到蘇塞克斯郡海爾夏姆附近的赫斯特蒙蘇城堡,但仍沿用原名。
“格林尼治天文台”是英國著名的天文研究機構,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格林尼治天文台由英王查理二世于1675年創立,最初目的是解決航海中的經度測定問題,以提升英國海上導航技術。首任台長約翰·弗蘭斯蒂德在此開展恒星位置觀測,為航海提供精準數據。1884年,經過天文台的子午線被确立為全球經度起點(本初子午線),并成為世界标準時間的基準。
作為國際經度和時間的基準點,格林尼治天文台不僅是科學象征,也承載着英國航海帝國曆史的記憶。中文語境中,它偶爾被引申為“頂尖智慧或成就”的比喻(如),但此用法非主流。
現為英國國家海洋博物館的一部分,陳列早期天文儀器,兼具科研與教育功能。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博物館官網或權威曆史資料。
《格林尼治天文台》是指位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區的一座天文台,作為英國的多功能研究機構,它主要負責提供天文、導航和時間服務。該天文台也是國際标準時間(GMT)的基準點。
格:十字 林:木 尼:屍 治:水 天:大一 文:⺆、⺮或欠 台:⺶、⻏或臺
《格林尼治天文台》一詞來自于英語名稱"Greenwich Observatory",其漢字翻譯而成。繁體字寫法為《格林尼治天文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寫法與現代漢字一緻,沒有明顯改變。
格林尼治天文台建于1675年,是世界上第一座設有公共天文台的機構。
格林尼治标準時間、格林尼治子午線、格林尼治經度
倫敦天文台、格林尼治大殿、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學會
其他天文台、其他時間标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