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和月。 唐 劉禹錫 《洞庭秋月行》:“山城蒼蒼夜寂寂,水月逶迤繞城白。” 宋 楊萬裡 《夜離零陵留二絕簡諸友》:“思歸日日隻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間。”
(2).指明淨如水的月亮。 唐 鄭谷 《南康郡牧陸肱郎中辟許棠先輩為郡從事有寄贈》詩:“夜清僧伴宿,水月在松梢。”《花月痕》第十回:“小飲偶然邀水月,謫居猶得住 蓬萊 。”
(3).水中月影。常形容明淨。 唐太宗 《大唐三藏聖教序》:“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唐 李白 《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詩:“觀心同水月,解領得明珠。”
“水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既可指自然景象,也常用于比喻虛幻或難以觸及的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明淨的意象
虛幻與不真實
文學與情感表達
在當代文化中,“水月”也被用作遊戲、視覺小說的名稱或角色設定,例如日本某公司2002年發行的遊戲。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詩詞例證或文化延伸,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古籍原文及具體作品分析。
《水月》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水和月亮。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美麗的景色或者詩意的情境,暗示着純淨、清澈和甯靜。
《水月》的拆分部首是水 (氵) 和月 (月)。
水的筆畫數為 4,月的筆畫數為 4。
《水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特别是詩歌和詞曲。在文人雅士的筆下,水和月亮常常被描繪成一對親密的夥伴,出現在許多優美的詩句中。
《水月》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一樣,仍然是「水月」。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水月」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還是以「水月」的形式呈現。
1. 池塘中的水月倒映着銀白的月光,美得如夢如幻。
2. 街頭小巷裡,昏黃的路燈下飄蕩着淡淡的水月之光。
1. 水光月色(形容美麗的夜景)
2. 水底月(形容月光透過水面的美景)
3. 月下水雲(形容夜晚的幽靜景象)
1. 江山如畫(形容美麗的自然景色)
2. 月夜(指月亮高懸在天空的夜晚)
3. 水晶般(形容清澈透明)
1. 火焰(與水相對,形容熱情和激情)
2. 陰暗(與月亮相對,形容黑暗和陰郁)
3. 渾濁(與清澈相對,形容不清晰和混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