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埏垓的意思、埏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埏垓的解釋

指廣闊的大地。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竊思 河 出 崑崙 墟,其勢定可吞埏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埏垓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字本源及古籍用例中溯源。以下從權威辭書及文獻角度進行考釋:


一、字義溯源

  1. 埏(yán)

    《說文解字·土部》釋為“八方之地也”,本義指大地的邊際。李善注《文選·司馬相如〈封禅文〉》引《漢書音義》:“埏,若甕埏,地之八際也”,引申為遼遠邊界㊟¹。

  2. 垓(gāi)

    《說文》訓“兼垓八極地也”,《淮南子·道應訓》高誘注:“垓,垓埏,四方之界也”,特指極遠之地或九州之外㊟²。


二、複合詞釋義

埏垓為同義複詞,表“極邊遠之地”,常見于漢賦與史籍:


三、文獻用例

  1. 司馬相如《封禅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上暢九垓,下溯八埏”㊟¹,以“九垓八埏”對舉,極言天地之廣。

  2. 《漢書·禮樂志》:

    “專精厲意逝九垓,紛雲六幕浮大海”,顔師古注:“垓亦埏也,言其際極爾”㊟²。


四、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03頁明确釋義:

埏垓(shān gāi):

指天地的邊際。亦泛指廣袤的大地。㊟³

《辭源》(修訂本)第649頁:

複合詞表“八極之内”,源于漢賦對宇宙疆界的哲學化表述。㊟⁴


參考文獻

㊟¹ 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四十八。

㊟² 班固《漢書·禮樂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卷二十二。

㊟³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3頁。

㊟⁴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649頁。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埏垓”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廣闊的大地,側重空間範圍的遼闊性。該詞由“埏”和“垓”組成:

    • 埏(shān):本義為地的邊際,如“八埏”指八方極遠之地。
    • 垓(gāi):原指九重天或九層地,後引申為極遠之處,如“九垓”。
  2. 與“垓埏”的區别
    倒序詞“垓埏”(gāi shān)則指天地的邊際,源自司馬相如《封禅文》“上暢九垓,下溯八埏”,強調天地盡頭的遙遠意境。

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用法或例句,可參考字典類工具書或權威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按牍拔俊背城借一辯客布揮成礦承事趁節春華秋實聰鑒地宮诋擊帝名帝廷滴羞都蘇洞霄宮反過粉省梗野谷産蠚麻橫楣畫等號畫革還可以鹘突帳截取舉烽具告駿雄駏蛩開内困敦唠叨麗龜戾契留下眇沖南華真人鳥途切照豈遽乳茗灑翰山頹木壞沈恨沈李浮瓜蜃霓壽光先生睢陽曲體度兀底律縣薄鹹肉莊鮮豔奪目縣知事枭骜笑鬨涍泉脅息